上海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造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014年05月12日 09:35   来源:人民日报   谢卫群

  核心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海城投引进社会资本入股,是上海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后混合所有制改造的重要案例。实践表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制,重点不在于是民企还是外企加入,而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着力点应该在于公司管理的市场化,以及公司的竞争力。

  上海市国资委要求,今年一季度,上海各企业集团、委托监管单位和区县国资委,都要结合实际,完成改革工作方案。如今上海各家国企的改革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此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一个重点。

  上海城投控股引入弘毅投资入股,成为上海此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后混合所有制改造的第一个案例。

  混合所有制带来什么?

  改变国资一股独大,民资参与法人治理

  上海城投控股是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此前的股份结构是母公司一股独大——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占比达56%,其余都是小股东。虽然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但其余股东小而散,除了国资,没有股东代表可以进入董事会,形成不了制衡,城投控股依然是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和管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弘毅注资城投控股之后,这个结构有了明显变化。上海城投总公司的股份由56%降为46%。弘毅占10%,成为第二大股东,并参与法人治理。因为弘毅的加入,董事会重新改选,弘毅在董事会占两席,一位担任董事,一位担任副董事长,在董事会有发言权。原先公司11名董事中,控股股东占6名,占绝对多数地位。现在,大股东、二股东的董事和代表小股东权益的独立董事分别有4名、2名和5名,一股独大的局面彻底改变。

  此前,城投控股也不想国资独大铁板一块,有意引入投资者,实现国资减持,但减持面临股市震荡风险。最终,弘毅入股上海城投控股是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实现了股权转让,又没引起市场震荡。

  在上海城投总公司总经理蒋耀看来,弘毅的加盟,解决了国有控股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治理难题。过往,上海城投对城投控股的管理是完善的,但行政管理思维比较浓厚。因为一股独大,在机制创新方面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有了新的投资者,每一个决策都将开放讨论,更加市场化。

  比如,过去对于管理层的激励,股东很难为自己开激励的清单,久而久之,激励的“天花板”与“地板”太近,管理层干好干坏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现在新的投资者会带来一系列市场化理念,并可能促进管理者持股的实施。

  蒋耀还介绍,这一混合制的改造,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法人治理结构、提供战略资源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盘活存量、优化国资布局。上海城投虽然出让了10%的股权,但仍有46%的股份,国资的控制力还在,并不是一卖了之。另一方面,因为弘毅购买10%的股份,投入近20亿元,对上海城投而言,这笔资金可以注入上海公益性基础设施领域。

  引进什么样的民资?

  投资者将带来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弘毅投资是专注国资国企的PE(私募)投资基金,目前已投了20多家国企。入股上海城投控股,弘毅不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战略投资者。上海城投看中的正是这一点。

  虽是一家上市公司,但上海城投控股仍然面临转型:从传统国有企业,向高度市场化盈利企业转型。实现这种转型,靠上海城投自身,力量不足,必须依赖国内国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这两种资源正是弘毅投资所擅长的。“弘毅,是带着资源的资本”,大家这样评说。

  以垃圾发电为例,城市垃圾综合处理是上海城投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往,垃圾回收完全靠政府补贴,投入大收益少。现在,城投控股探索把垃圾回收这个“负担产业”变成清洁产业——通过高标准的垃圾焚烧发电。

  然而,垃圾发电拼的是技术。目前,真正先进的技术仍在国外。城投控股希望从国外引进技术、合作伙伴,为此,城投控股曾与美资组建了合资公司。但合资一段后发现,新技术需要市场化、需要竞争力,原有的经营方式难以支撑这样市场化的决策。同时,新技术的引进、推广都需要国外资源协助配合,对此,上海城投资源不足。

  弘毅进入后,这一瓶颈可能被打破。弘毅投资为投资城投控股专门使用了QFLP(合格境外股权投资企业试点)的金融创新形式,用美元投资。这一基金投资进入了城投控股后,国外投资者与企业将风险利益共担,作为股东的一员,国外的投资人会全力以赴为投资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这将提升城投控股的国际化程度以及新技术的竞争力。

  弘毅投资城投控股后,还将参与企业治理和管理结构的搭建,协助招聘市场人才。

  混合所有制要做什么?

  以管资本为主,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

  上海城投引入弘毅投资是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的一个缩影。2013年9月,上海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此外,还形成了若干配套实施意见或办法。

  与以往国资国企改革不同,此次上海的改革突出国资改革,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从国资国企改革到“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看上去只是字面的表达不同,实质上是政府职能的一次重大调整:政府将只管国资,而不干涉国企的具体事务。

  在“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中,上海明确,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公众公司。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将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管资本为主。为国企松绑,减少审批事项,切实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也就是要落实三个词:“多管、管少、不管”,即国资的事要多管,国企的事要少管,企业经营的事不管。

  同时,上海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突出企业市场属性,逐步实现差异化管理。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而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