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而随着长江经济带的提出,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战略进入新的阶段。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重庆调研长江经济带,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中西部具有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李克强总理在肯定长江经济带战略意义的同时也强调:“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
基于此,李克强强调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形成直接带动超过1/5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良性发展新棋局
“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今年“两会”,长江经济带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
“长江经济带在这个时点提出是回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全会要求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更宏观是回应国家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回应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黄亮雄说道。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交通行业研究员李彬则表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国内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能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事实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引领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如今,发达地区的环境资源容量已到了发展的临界点,增速放缓。而长江经济带经济腹地广阔,资源丰富,如果整合好,将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黄亮雄指出。
黄亮雄说,长江经济带的建议呈现的是内与外、沿海与内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等各方面的连接,是更深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是不断深化改革的信号。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但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可以推动中西部改革,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李彬看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在于把开放的内涵放在更宽的视角中,实现了内与外、西部和东南沿海、山区和沿海、工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的无缝对接。长江经济带作用在于不仅能缩小我国东西差距,而且能带动南北均衡发展,将成为推动全国经济东西联动和南北均衡发展的“战略扁担区”。
也有分析指出,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后,中国经济发展将形成T形结构:沿海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
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对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长江经济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长江经济带主要依托黄金水道,辐射了全国东西南北重要区域,而其他经济区域主要依托入海口,辐射范围主要是沿海周边的省市。”李彬指出。
此前李克强总理就指出,长江货运量已位居全球内河第一,但还有很大潜力。要更加注重发挥水运成本低、能耗少的竞争优势,加强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标准,推广标准化船型,增强长江运能。
由此可见,依托黄金水道对于长江经济带意义重大。对此黄亮雄表示,依托黄金水道的重大意义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突破口。珠江三、长三角还是京津冀拥有优良的出海港口,便于对外贸易,但长江经济带有大多区域位于内陆。所以,畅通黄金水道,是建设长江经济带首要之举。“长江黄金水道是贯通东中西部、通航能力最强的航道,通过黄金水道,上海、重庆、武汉三大航运中心能有效地辐射和带动长江中上游的发展,只要建设好黄金水道,便能有效连接东西,有效将长三角城市群、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串联起来。”
不仅如此,黄亮雄也指出,长江经济带与其他区域经济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区域广阔,这是长江经济带的优势。“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还是京津冀,区域面积都较为狭小,而且自然资源稀缺。然而,长江经济带区域广阔,资源丰富,环境承受能力更大。区域广阔能获得更大的产业调整空间。”黄亮雄强调。
模式之辩
目前世界区域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使用何种模式正是摆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黄亮雄指出,目前世界上三大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是,一是欧洲大陆岛屿与近海地区发展模式,即“制造业出口导向型模式”。该模式的发展采用“两头在外,加工生产”,强调出口贸易。“东亚奇迹”是这模式的代表,我国的长三角与珠三角模式也属于这种模式。
二是,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资源深加工模式”。这些地区凭借着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初期以出口资源换来发展的资金,完善产业结构,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是瑞士模式。该模式绕开重化工业之路,发展旅游、金融保险和精工制造,规避了运输成本劣势,适用于地处内陆,环境优美,尤以外国接壤的地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模式选择问题。”
长江经济带地域广阔,黄亮雄对记者分析道,对于沿海地区,比如靠近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可以依附长三角采用“制造业出口导向型模式”,然而,处于内陆的省份,诸如,湖北、重庆、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应采取什么模式是值得商榷的。如果采用“资源深加工模式”,若把握不好,容易导致“资源诅咒”问题。“我的研究和曹和平教授的研究指出云南、贵州、湖北等可建议采取‘瑞士模式’,这些地区应适当发展内陆服务业,如凭借优美的环境发展旅游业,同时吸引人才,发展精工制造业与金融保险业。然而,这个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些地方又与‘瑞士模式’存在差异。”
承接产业要有所不为
李克强总理在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时,提出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形成直接带动超过1/5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然而,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怎样的产业转移,也成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另一个问题。
“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大多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产业,如果不经筛选地转移,又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带来更大的污染。”黄亮雄指出。
李彬也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必然会出现二次布局和二次搬迁等方面的问题,如各区域的产业布局雷同,特别是化工、制造等产业的重复建设,势必又会造成长江的严重污染。
对此,黄亮雄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是指主动承接自身环境能承载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不为,是指不利于自身发展,超过自身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坚决不引进。但这个度,一般难以控制。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的引进,促进内陆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耗能向低耗能低污染升级。”
“打造长江经济带需要长江沿岸各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重点要实现‘三个一体化’。”李彬说。他指出,首先要实现区域一体化,加强各区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其次要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避免产业的重复建设;最后要实现管理一体化,实行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部署、统一安排。
利好哪些产业?
毋庸置疑,受益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政策利好,长江经济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长江经济带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因此内河航运业、造船业以及港口建设相关的行业无疑就成为利好行业。黄亮雄表示,“路通才能财通”。“加强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标准,推广标准化船型,增强长江运能。”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措施,由此利好内河航运业、造船业以及港口建设相关的行业。“日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更好连通东西部,要素更好地流动起来,市场更好统一起来,又有利于物流和运输业的发展。”黄亮雄说道。
不仅如此,黄亮雄指出,大型的重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像制鞋、服装等也都是利好的产业。他对记者分析道:“长江经济带建设必然引来一轮产业转移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大型的、污染较重,处于尴尬地位的重工业,可能得以转移到内陆,迎来发展的机遇。不过,这一轮转移当中,也应该注重环境标准的问题。”
近年来,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利润降低。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利好,黄亮雄解释道:“内陆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如果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能打破行政壁垒,有利于要素流动,能推动这些产业转移到内陆。”而事实上,珠三角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采取这样的策略,把生产基地搬到内地,而把销售、研发和设计部门留在珠三角。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将释放的利好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