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干部带记者找到了藏身在棚屋里的牛圈。 李卓 摄
开栏的话
随着长沙城市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昔日的远郊变成了城市,带着泥巴味的畜牧种养业以及高污染、高能耗的工矿业,已不再适合继续在闹市鸡飞狗跳、机器轰鸣,而一些热闹的街市也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从今日起,本报《一线观察》专栏特别推出“谁和城区说bye bye”系列报道,关注那些正在和城市生活告别的产业、市场的前世今生,为它们立此存照,以见证长沙城市化的变迁、两型社会的进步。如果您有新闻线索,不妨致电本报热线96333或联系本报官方微博、微信。
记者 李卓
“现在没什么生意,只有水牛卖。”临近晌午,牛贩子老周(化名)还躺在棚屋的床上,听说有人要买牛,哈欠连连地和记者搭腔。在这个用石棉瓦和红砖围起来的破落院子里,居然藏着一个牛圈,两头大水牛在栏舍里焦躁地用蹄子刨地。
这个牛圈,只是雨花区花桥牛市数十家经营户中的一户。距地铁2号线长沙大道站仅数百米,离长沙火车南站也只有6公里,坐落在这样的城市开发黄金码头上,花桥牛市一开就是16年。最热闹时曾有经营户67户,栏舍面积约2万平方米,日交易活牛600余头。由于污染严重和非法经营,花桥牛市已被列入雨花区今年“两河”污染治理58个重点项目之一,今年内必须彻底取缔。赶在它和城区说再见之际,连日来,记者探访了这处长沙城里最后的牛市。
牛圈藏身棚屋,宰牛贩牛“一条龙”
酱油色的牛粪尿与锯木屑的混合物,堆在绿化带的花坛边,散发出阵阵发酵后的酸腐味;旁边的立交桥墩上,贴着杀牛场地出租的告示……在人民东路立交桥下,花桥村一组的一处棚屋外,牛市留下明显的痕迹。
“水牛、黄牛是一个价,每斤36元。”记者自称工地开工要买活牛,问了半天,躺在床上的老周才懒懒地答话。他告诉记者,生意不景气,圈里只有两头水牛,对散客只整头卖活牛,牛肉不零卖。牛屠宰后都定点批发给西长街市场或一些超市。老周说,花桥牛市并不养牛,牛多半从贵州或湘西贩运过来。记者注意到,牛圈就在居民自行搭建的棚屋里,旁边摞着数十张带毛的湿牛皮,蚊蝇在上面嗡嗡盘旋。牛粪尿、屠宰后的血水混杂在一起,未经任何处理,流进沟渠。
开市16年,牛市一度很“牛”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昔日的黎托乡如今变成高铁、地铁、城铁交会的“城里”,花桥牛市的存在显然不合时宜。雨花区农林水利局2009年的一份取缔花桥牛市的申请报告显示,此处牛市由邵阳籍经营户自发形成,1998年开始租赁当地村民的临时建筑经营,除了活牛买卖,还有部分菜牛屠宰现象。牛市带来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报告中提到,浏阳河沿线清障整治维护、清污费用平均每年达到35万元。
雨花区黎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铁龙告诉记者,花桥牛市最红火时,曾覆盖花桥社区筹委会一、四、六组以及五组的一部分,在滋生脏乱差现象以及食品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村民和经营户的生计问题。尽管街道和有关部门屡屡整治,16年来牛市却一直很“牛”,2009年甚至发生过经营户冲击执法人员的事件。
牛市清退2/3改建为社区公园
“随着高铁新城大开发以及浏阳河、圭塘河两河污染治理提速,花桥牛市今年底将彻底退出。”雨花区环保局局长彭跃辉给记者展示了一份《雨花区两河污染治理项目进展表》,在2014年全区58个“两河”污染治理重点项目中,花桥牛市赫然在列。
2012年,随着雨花区畜禽退养工作完成,彻底取缔花桥牛市的工作已经实施。去年,67户经营户中已有25户主动退出,雨花区为此发放补贴40余万元。整个花桥牛市约2/3面积被清退,腾地约1.5万平方米,建成了花桥社区公园。
“地铁口离原来的牛市只有几百米,市中心哪能再做圈牛宰牛的生意?”去年,在花桥牛市宰了10年牛的邵阳商户张刚(化名)选择了彻底退出,到红星农副产品市场租门面做起了规矩生意。他告诉记者,畜牧屠宰业迟早要彻底退出城区,与其被动被赶走,不如主动寻找新机会。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