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土地建设指标限制,南部山区不少好项目一直很难落地。济南市发改委26日在民主评议问题整改群众见面会上表示,为解决这一难题,计划在该区域推动村庄整合,集约土地利用复垦,增
受土地建设指标限制,南部山区不少好项目一直很难落地。济南市发改委26日在民主评议问题整改群众见面会上表示,为解决这一难题,计划在该区域推动村庄整合,集约土地利用复垦,增加耕地面积,然后相应调整、增加一些建设指标,使更多绿色环保项目能够落地。
针对有市民提出南部山区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济南市发改委党组成员、重大项目办主任李磊表示,南部山区是济南的“绿肺”和水源保护地,必须发展绿色环保项目,像农业产业园、养老养生、生态旅游等这一类既绿色环保又能提高当地老百姓收入的项目都是可以列入规划的,但像一些高污染产业项目,或是房地产、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的项目肯定不可能获批。“不少开发商看到南部山区山清水秀,多次跑发改委希望能托关系找门子能够拿到一个房地产立项手续,但这是违背南控整体发展规划,无论如何是不允许的。”他介绍,当下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南部山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土地建设指标非常缺乏,而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制约又不可能突破,导致一些符合建设标准的绿色环保项目也无法成功落地。而济南市现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2011年报国土资源部批准的,该规划的调整期非常长,不可能随便进行更改。
现有条件下,如何破解土地指标难题?李磊介绍,常规做法是向国家申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但能够获批的指标很少。其次,计划把南部山区大量的小山村进行村庄整合,集约土地利用复垦,把一些未利用的土地提升改造,增加耕地面积,然后相应的来调整、增加一些建设指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用国家的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政策,最大程度解决土地指标问题。
南部山区建设指标为啥稀缺?
《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南部生态保护区为南部生态控制线以南区域,是以水源补给、资源保育、绿色农业、旅游休闲为主导功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严格控制城市向南无序蔓延。南部生态保护区内的农用地,未经批准,不得转为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和控制,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禁止将区内生态用地作为新增建设用地的来源。
【简政放权】
6月初在审批中心设审批办
面对审批程序环节多、办事人反复跑腿等问题,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李光辉表示,为集中审批,压缩审批时限,市发改委计划将实行审批服务两集中、两到位的办法,决定从6月初在市行政审批中心设立审批办,届时该委有关业务职能处室将联席办公,发改委2/3以上的项目将在审批中心办结。
同时简化流程,减少项目审批要件,对大量企业投资备案的项目,发改委将主要从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发展规划角度进行审查,不再需要项目单位提供国土规划和环评批复等相关要件,这样可大大减少企业前期准备的手续。
此外,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前一阶段,市发改委已经下放了7项市级管理权限,今后该委将结合国家和省的相关要求,将县市区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权限由5000万美金提高到1亿美元,房地产普通开发项目不再受开发规模限制,按隶属关系下放至县(市)区受理。但简政放权不等于放任自流,市发改委将在下放权限的同时加强监管,做到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
【济莱同城】
户籍同城化近期将有实质性进展
在谈到济莱一体化建设进展时,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倪志纯表示,按照交通先行的思路,根据高快一体往前推的计划,目前省道122线、二环西路南延、二环南路东延等工程都在加快实施建设中,济莱城际铁路也将尽快启动。通讯方面,两市正在积极推进通讯资费同城化。“这个事
我们两市正在努力的推,省里也在配合,但目前尚无确切时间表,要看国家有关部门是否能够支持并批复,目前看获批是非常有希望的”。
金融方面,两市正在加快打造两地企业间的同城化结算。“我们和人民银行已协商制定出一个解决方案,争取今年实施见到实效。”他表示,目前户籍同城化正在快速推进中,预计近期将有实质性进展。
他提醒两市市民不要着急,因为济莱同城化涉及到很多重大项目也涉及很多部门,不可能一蹴而就。“政策性的东西,需要我们积极努力争取破题,总之同城化不会是一纸空文,一定让大家享受到实惠”。
【帮扶企业】
正争取1亿元创新专项资金
在谈到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时,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军表示,济南市目前有21家国家级企业金融中心,3家国家和地方的联合实验室,下一步,发改委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此外,市发改委正在争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创新专项资金,一旦获批,将能申领到1个亿的资金,资助企业搞好创新研发。目前第一期答辩已通过,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进一步调查。
下一步,济南市发改委还将争取国家创投基金,以此为抓手,采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等方式,带动企业创新。此外,市发改委打算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在引进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方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引导企业整体管理队伍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