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政策接连落地,利好消息纷至沓来。这一组数据凸显了民营经济在江苏经济大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户数居全国第二位;2013年民营企业出口额首超千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约三分之一;全省规模以上医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由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逾六成,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由民营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占51.9%……
不管盘点总量贡献,还是观察发展态势,江苏民营经济正在加快打造“升级版”。
稳增长调结构,民企持续发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历了三次转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转工”,发展外向型经济“内转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江苏制造”转向“江苏创造”。
这个转型历程,也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贡献度越来越高,发展态势越来越好。2013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1%,高出GDP增速0.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提高至54.1%。当年民营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64.9%,居各经济类型首位。
从“电器”更名“云商”,苏宁探索出“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的新模式,坐稳中国商业航母“第一梯队”;红豆集团从传统纺织服装领域进军电子商务,创办的中国纺织材料交易中心上线仅两年,交易额就突破百亿元;常熟苏南特装集团瞄准行业所需,历经三次转型,从一家生产普碳钢和硅钢产品的企业跻身中国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前列。
最新统计显示,我省民间投资占到全社会投资的68.1%,其中,商务服务业、科研和技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占比超过50%。刚公布的全国首批80个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运营的项目中,江苏4个港口和天然气项目主动开门迎客,今后铁路、通信等领域也将“破冰”,提高民资参与度和贡献度。
查阅全国工商联历年评选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江苏入围企业数均居第二,拥有两成席位。2013年榜单上,苏宁、沙钢、雨润、恒力分别居第1位、4位、8位和11位,均跻身“千亿级俱乐部”。而在省内,2013年我省75家民营企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比2010年增加23家。
当前,民营经济已是江苏财税的重要来源,2013年上缴税金是2010年的1.7倍,占全省直接税收总额的57%。 前不久,省工商联、省总商会发布“厚德、崇文、实业、创新”为新时期苏商精神,成为江苏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最好的注解。
促就业惠民生,民企勇挑大梁
就业是百姓致富之本。曾几何时,“收入低”是贴在民营企业身上的一张标签,而在民营经济持续转型发展的今天,“不怕没有高工资,就怕自己没本事”已成求职民营企业者的心态。
前不久,苏宁云商招聘管理培训生,开出的待遇让很多公务员也为之心动:本科生月薪8000元左右,研究生更高,优秀人才由董事长亲自培养。而在盛虹集团,总部研究院刚引进一位带着科研成果的东华大学博士后。“在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之间选择时,这位博士后为民营企业的创业干事环境吸引。”盛虹集团党委副书记高苏健说。
聚财先要聚才。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常说,企业转型是外转造型、内转“基因”,只有储备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才能实现企业“基因”转型、获得持久创新活力。十余年来,海澜集团在人才培养及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已超过20亿元。
到2013年末,江苏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达到2543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4%,挑起百姓就业的“半壁江山”。而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80%由民营企业贡献。
纵观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环境不断改善,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返乡农民、大学生、科技人员、海归等自主创业越来越多。统计表明,全省每7个返乡农民就有一个自主创业。
越来越多的人当上了老板、走上了创业路,为城乡居民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省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经营净收入占比已达11%,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有46%来自经营非农产业的收入。
降门槛宽准入,民企尝到甜头
3月10日,无锡在全省率先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有限度放开住宅作为住所或经营场所。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享受到的“改革大餐”远不止这些。2013年,我省先后两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及行政事业性收费154项,其中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项约占2/3。为了持续有效地抓好简政放权工作,我省还出台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意见,通过“减、转、放、免”等措施,从根本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我省已经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减少1/3以上,保留的一般性审批项目办结时限总体缩短一半以上,行政审批收费显著减少。
简政放权激发了民间创业热情,而一系列破除“玻璃门”、“弹簧门”的政策落地则扫清了发展的障碍。一周前,由3家中国民营企业、1家俄方企业合作的跨国能源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明年5月正式开工。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牵头者是江苏梦兰集团,此举开启了中国民营企业涉足跨国能源项目的先河。
除了改革,我省还在不断培育创新创业的好“土壤”。“能交给市场的都放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和监督就可以。”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徐吉明介绍,近年来江苏致力于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快速成长。
最近,吴江市东亮纺织公司接手一批新订单,客户对面料技术要求很高。这要在过去,公司负责人早就犯愁了,怕自己的技术达不到客户标准。如今,“有困难找科技中心”,东亮纺织早已没了烦恼。这里的“科技中心”全名叫“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纺织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是一家集面料试样、数码印花、纺织品检测、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于一体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中心每年服务4000多家企业,政府除提供房租补贴外,全靠中心自我发展。
目前,全省已建立349家省级公共服务平台、90家省级公共技术示范平台。这些平台大多建在产业集聚区,创办初期政府可以适当资助,平台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盈利发展,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则省去购买检测、研发设备及配备人员的成本投入,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