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思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列出专业“红绿榜” 专家认为仅供参考而不能依赖它填报志愿
制图/王斌
记者 舒文 通讯员 王昱
2014年高考已经考完,接下来考生将要开始志愿填报。哪个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哪个专业既有前途又有“钱途”?孩子究竟该填报什么专业……这些问题令许多考生和家长头痛不已。
前日,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披露了2013年毕业的各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毕业生月收入等指标的排名情况,并列出了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需要预警的黄牌专业和最被看好的绿牌专业。不过,相关专家表示,专业并没有绝对的“冷热”和“好坏”之分,而且每个高三毕业生的情况不同,孩子喜欢和适合的专业,对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专业。
蓝皮书
9个专业获得“绿牌”
8个专业被亮“红牌”
麦可思研究院的就业蓝皮书列出了9个“绿牌专业”——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报告显示,2013届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而建筑学以98.3%的就业率高居榜首,且其收入也最高,毕业后半年平均月收入为4757元。此外,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也被“授予”绿牌。
对此,湖南大学就业市场办科长贺迅表示认可。“每年都有许多单位打电话来抢学生。我经常说,对不起,来晚了,没有了。”他介绍,湖南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学生毕业第一年就开始拿年薪了,刚毕业学生的年平均收入在8-10万元之间。
与最被看好的“绿牌专业”相比,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8个专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成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被亮最不看好的专业“红牌”。另外,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等7个专业则获得“黄牌”。
“刚读生物科学这个专业时,我觉得以后可以当科学家了,可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科学家梦彻底破灭了。”前几年从湖南某学院毕业后,苏先生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他告诉记者,他进大学时生物科学曾被认为是一个好专业,但毕业时却发现连工作都很难找。毕业后,他当过保险推销员,干过初中生就能干的销售工作。不过,后来苏先生开始自己创业,现在已有所成就。
网友吐槽 上大学或毕业后才知选错专业
有调查显示,约70%的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后逐渐转向去做和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他们都表示,如果能重来一次,一定会更改当年填报的高考志愿。
“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另选一个专业。”文科生玲玲(化名)大学毕业后,没有谋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只好在一家公司干着与大学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
玲玲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记者发现,不少网友纷纷在网上叹惜自己选错了专业。动画专业出身的网友“搪瓷玻璃杯”在网上吐槽:“我现在天天像祥林嫂一样和学弟学妹们念叨,‘我真傻、真傻、真傻’,然后抓到一个高三毕业生就如咆哮哥附身,声嘶力竭地劝阻他‘不要报动画,听到没有’。”
10年前,王女士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某知名传媒大学广告学专业录取。当年,该校在湖南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只有两个。对于许多无缘这个学习机会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遗憾,但王女士进入大学两年后,便对该专业闹起了情绪。“我发现我不喜欢太过商业化的专业,天天听着品牌学、市场营销、媒体经营等课程,我一点也没有兴趣,因此,学习进度也跟不上,自己苦恼了很久。”回想起当初志愿的填报,王女士说,为了求稳,她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填报了广告学。后来大学毕业后,她做了一年广告文案便转行了。
过来人说
个人兴趣决定专业“幸福度”
李鑫是中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大学期间,他带领的中南智能科技团队研发出了湖南首款高校校园应用软件。由于优异的成绩和突出表现,今年毕业后,他马上就可拿到中南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从本科直接读博士。
李鑫告诉记者,4年前他本打算读医学专业,后来在父母的建议下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刚开始对专业不太熟悉,但我有意识地去培养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比如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团,后来越学越有劲。我觉得,读大学选择什么专业,还是兴趣重要。”
女儿今年参加高考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准备报考小语种专业,对此她非常支持。她表示,不管以后女儿在一本院校还是二本院校读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女儿能否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专家观点
要选自己喜欢的适合的
提前规划好学业和职业
针对这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湘潭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宁国良认为,专业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概念也是相对的,而且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变化。热门专业的毕业人数一旦达到饱和,大于市场需求时,就业就会遇冷;而冷门专业的人数过少,就业就会变得容易。因此他认为,“红绿榜”只能作为志愿填报的参考,而不能完全依赖它。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博士认为,不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高中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时,也对职业发展一片茫然。由于对职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就盲目从众,别人报什么学校、报什么专业,别人认为什么学校好、什么专业好,就跟着报考。
熊丙奇分析,这与整体基础教育不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有关。其实,只有适合自己的实力、适合自己的潜力、适合自己的兴趣的学校和专业,才是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
他建议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选择学校所在的地域;二是选择这一地域中适合自己的学校;三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高考志愿其实就是地域、学校、专业的有机组合,要使这一组合最适合自己当前的学业水平,让这一组合最适合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