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开始依赖微信,且欲罢不能。而“朋友圈”作为微信中一项强大的功能,正在逐渐代替QQ、短信,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
“你加我到朋友圈吧!”我们常常听到身边刚认识的、已经认识很久的人们发出这样的请求,于是,里的“好友”越来越多,或许对有些人来说,强大的“朋友圈”功能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朋友圈”带来的困扰正逐渐增多。那么微信“朋友圈”?又带来了哪些困扰?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拉近距离增感情
鲁女士家住西宁市海晏路某小区,十几年前就和丈夫陈先生一起来西宁做生意。去年5月份开始玩微信,到现在也有一年多了,“自从有了‘朋友圈’,我和家里人联系就方便多了,现在我们几乎不打电话,都靠微信联系。”
鲁女士说,她和丈夫来到西宁后,由于生意比较忙很少回老家,打电话又怕浪费钱,所以跟家里人很少联系。去年开始玩微信后,她把老家的兄弟姐妹都加进了“朋友圈”,又给父亲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现在她随时都能和家人在“朋友圈”里聊天,老家院子里的枣树结果了、庄稼熟了,父亲都会给她发个图片,她也可以随时给家人发去她生活、工作的图片,“虽然远隔千里,但每天打开‘朋友圈’,看到家人发的信息,总觉得就和他们生活在一起。”鲁女士高兴地说。
魏女士是一名公务员,她的微信“朋友圈”里热闹非凡。今年春节期间同学聚会时,很多在外地和国外工作的同学都回来了。聚会结束后,魏女士的“朋友圈”就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昨天,在西安的路同学发了一组美食图片,今天在云南的张同学又发了一组大理的美景;昨天当医生的吴同学发了一个养生的帖子,今天当老师的李同学又发了一个关于教育孩子的段子。”
“我现在都开始依赖‘朋友圈’了,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打开微信,看看谁在哪里旅游,谁吃了什么美食,谁读了哪些好书。因为平时大家都忙,没时间联系,可以通过‘朋友圈’随时了解朋友们的动态……我的‘朋友圈’既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又像一本百科全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魏女士说。
信息泛滥添困扰
是不是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都那么实用呢?事实并非如此。信息泛滥,便是微信“朋友圈”中的一大困扰。
“很多人喜欢转载一些文章,可是转载也得看看内容的好坏。有时候,刚刚看完一段关于爱情的优美文字,随后就有人转载一些‘如何防止男人出轨’之类的三俗文章,真是让人无奈。”某国企员工小张对“朋友圈”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将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进行了归纳,发现主要有“九大派”:广告刷屏派、心灵鸡汤励志派、集满点赞送礼派、偏方秘方养生派、嘟嘴自拍派、新晋父母晒娃派、亲友海外代购派、吃吃喝喝展示派和孤单寂寞文艺派。
小张说,听起来有些搞笑,但现实确实是这样。“加油励志、养生保健、理财宝典……‘朋友圈’快变成‘鸡汤圈’了。”小张说,现在大家非常流行互相加微信,所以“圈子”里的人越来越杂,内容也越来越乱。有的人每天尽发些奢侈品海外代购的帖子、也有的人发的全是销售保健品的,泛滥的信息让人不得不随时刷屏。
和小张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在媒体工作的小马。小马说:“‘朋友圈’里的朋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有的只有一面之缘。有时候看着海量的信息,真想把这些‘朋友’屏蔽或者删除,可又怕得罪人,只好任其泛滥。”
点赞会收费吗
前不久,家住西宁市七一路的马先生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条帖子“玩了这么长时间微信,今天才得知点赞竟然还收费!怪不得每个月话费那么多!当你点一个赞的时候,电信营运商就会从你的话费中扣除八毛钱,当然它不是一次扣除,而是逐步扣除,就是利用这个软件有机会让大家相互点击赞,而后去相应的电商去兑换现金……”
记者调查发现,微信“朋友圈”里喜欢点赞的人不在少数,梁女士是一名大学老师,她就是“点赞族”。“我的‘朋友圈’里都是一些同学和朋友,每天有几十条信息,如果一一回复会花很长时间,再说了,哪有时间去仔细读每条信息啊!可是不关注又觉得面子上有些说不过去,只好点赞了。”
那么点赞真的会收取费用吗?记者在位于西宁市西关大街的中国移动西宁分公司大厅里采访了一名工作人员,她说点赞不会收取费用,只会计很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流量费。
有媒体报道,中国移动南京分公司相关人士近日介绍,“点赞”只可能带来很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流量费,除此以外不可能产生任何运营商扣费行为,因为运营商对所有的常规收费,都实施双向通知机制。“根据规定,运营商要收费,必须要经过用户号码的确认。举例来说,当一项收费有可能发生时,运营商会先提醒客户:如果您再继续使用,就可能产生什么什么费用,请问您是选‘是’或者‘不是’;只有当该手机号码发回一个‘是’确认过了,运营商才可能收费。”该人士介绍,涉及收费必须双向通知,这是所有电信运营商的行规。因此,消费者不要担心点赞收话费的传言,这不可能。
民警提示防诈骗
高考前夕,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某中学一高考考生的准考证丢失了,考生现在心急如焚,有拾到者速与某某联系,还留了电话号码。随后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这条微信在“朋友圈”里疯传。记者发现,同一条消息被编成了全国各地的某中学,但考生姓名和所留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更令记者惊讶的是,有朋友说这条消息早在去年就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过。
如出一辙的还有前不久“朋友圈”中泛滥的一名儿童在某超市门口走失的信息。有网友说,这是一种诈骗手段。而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来,网络诈骗的黑手确实伸向了“朋友圈”。如何防止微信“朋友圈”中的种种诈骗呢?记者采访了西宁市公安局城北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副队长张海联。
张海联告诉记者,首先,要给自己的微信号设置密码及认证提问,并且至少在中级以上,不要轻易添加陌生号码;对已加为好友的要仔细甄别,必要时打电话取得联系进行确认。其次,对于利用微信平台借钱的,一定要打电话或者见面核实,更不要轻易通过微信操作网银;对于在微信“好友圈”里发布不良信息或者带有色情的信息,以及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近期,冒充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网络诈骗以及在微信上诈骗的个案时有发生,因此,绝不能轻信微信‘朋友圈’中的人,要记住,凡是涉及公安机关的案件,公安民警绝不会私下解决。”张海联说。同时,他告诫广大网民不要在微信中传播私生活中的图片和文字,以免遭遇怀有不良居心的人敲诈勒索。
微信“朋友圈”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增色不少,同时也让我们有了这样那样的困扰。公交车上、公园里,人们都低着头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殊不知,低着头拉近的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距离,却让离你最近的人感受着低头的冷漠。“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因此,记者呼吁,不要把“朋友圈”当做唯一,抬起头来,去关心真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