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校招生季纷纷“晒女神”遭调侃比例会失调

2014年07月07日 11: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随着高招提前批次录取开始,招生季进入尾声,各大高校抓紧最后机会开展“招生攻势”。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网站上,几幅美女帅哥的毕业照、读书照被挂上了官方主页。此前,也有多所高校将主页上照片换成了学校里的“女神”。这种“女神营销”的招生方式引发网友热议,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高校办学理念向市场化转变的表现。

  招生宣传“女神”成主角

  近日,网友@呆QiQi爱数学将一组从北航官网的截图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见二维码),照片中的女生和男生或身着运动装站在操场,或身着学位服在教学楼前合影,或在教室上课读书,照片的左下角写着“北航欢迎你”。不少网友都感慨,从来不知道北航的女生这么漂亮,也有网友在贴吧上写道,北航的经管系就是“美女扎堆的地方”。

  不过,让北航学生吐槽的是,在北航这样男多女少的理工类学校,宣传照片上的男女比例居然是1:1,@呆QiQi爱数学就调侃说,“这虚假广告的男女比例是不是只会招来更多男生……”

  其实,高校招生宣传“女神”成为主角早已不是先例,这样的“女神营销”模式早已启动。去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的主页一改往日严肃风格,刊登出一张单人美女毕业生照片,因为访问量过大,人大的主页一度瘫痪,照片中的主角康逸琨更是被同学奉为“人大女神”。今年,出自同一摄影师之手的人大“小提琴女神”杨帆再度走红网络(见二维码)。同样在招生季打出“女神营销”牌的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见二维码)、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学校。

  “女神营销”褒贬不一

  对于“女神营销”的招生方式,有的网友和考生点赞,有的则表示不能接受,还有的学生直言“这样做真的好吗?”

  今年6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林丽在社交网站发布了一张入学和毕业的对比照,入学前她晒得黝黑,而毕业时变得白净知性,不少人惊呼“上完大学变成‘女神’了”。随后,不少清华学生跟风晒照片,“上清华变白富美”一度成为微博热门话题,却有评论认为这样“晒女神”的行为不适合出现在高校,指责他们是在“出卖色相”,还有的学生调侃说,“不要再晒女神了,就好像我考进去她就真的搭理我一样。”

  不久前,浙江大学的主页挂出来一张公共体育与艺术部的女生照片,该女生身穿黑色学士服和牛仔短裤,凌空一跃做出“一字马”,背景则是一排身着白T恤、牛仔短裤的女生,网友调侃这张照片为“浙江大学2014招生广告:我们会教你怎么劈腿”。网络走红之后,浙江大学将这张照片换成了一位该校文琴舞团的男生,在同一地点做跳跃劈叉的高难度舞蹈动作。文/本报记者 董鑫

  业内观点

  招生宣传转为“招生营销”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曾撰文指出,现在“高等教育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学生与家长有了更大选择权,这将给中国高校致命一击,高校必然进入前所未有的市场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质量与特色固然是竞争的根本,但营销不可缺乏”。从十几年前印有校园风景和大量招生专业信息的宣传册,到几年前介绍校园生活的“高大上”招生宣传片,再到如今拿来做招生宣传的女神、男神、空调、食堂,高校的招生宣传在向“招生营销”转变。

  北京语言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林老师表示,至于会选择什么样的营销方式,这需要根据学校的特色来选择,比如北语的学生都很喜欢学校的多元文化、愿意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所以北语的招生代言人“肉小肉”就是个混血萌娃,在培养特色的宣传上也会注重多元文化的交融。“还要迎合90后的特点。”林老师说,现在生源的主体是90后甚至部分00后,这部分学生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从网络获得,在招生宣传上想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要迎合他们的特点,“女神营销”、“男神营销”即是如此。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