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厦门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4年07月16日 15:53   来源:政府网站   

  1-4月,厦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8.70亿元,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7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449.36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352.47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为0.8:55.6:43.6。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呈逐月回升态势

  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63.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增幅比1-3月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390.81亿元,增长8.0%,增幅比1-3月提高4.2个百分点。1-4月,全市工业用电33.0亿千瓦时,增长3.3%,平均每千瓦时用电量实现工业总产值47.37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69元。

  从企业看,1-4月,全市15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增长或持平的企业有974家,增产面为62.8%,比1-3月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产值净增超亿元的企业有58家,共增产131.17亿元。全市2013年度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有507家,1-4月,共完成工业产值1395.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3%,净增产46.18亿元。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1-4月,实现工业总产值371.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和国有企业平稳增长,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156.83和25.09亿元,分别增长4.9%和5.3%。

  从产业链看,十三条产业链中有十条实现增长,比1-3月增加两条,其中增长较快的有五条产业链,分别是船舶产业链增长53.8%;现代照明和太阳能产业链增长31.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增长24.5%;运动器材产业链增长15.7%;水暖及厨卫产业链增长11.8%。

  (二)基础建设投资较快增长

  1-4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49.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5%。其中基础建设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完成投资112.57亿元,增长22.1%。岛外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03.79亿元,增长19.5%。

  第二产业投资平稳增长,1-4月,完成投资93.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7%。其中,工业投资呈稳定增长态势,完成投资90.28亿元,增长11.0%,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1.12亿元,增长9.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制造业完成投资9.16亿元,增长29.7%。

  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4月,完成投资354.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0%,其中,交通运输业、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势良好,分别完成投资62.0亿元和39.22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7.8%,拉动增长的主要项目有厦航飞机购置、轨道交通1号线、火车站南北广场及片区市政配套、T4航站楼等项目;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00.70亿元,增长22.2%,占全部投资的44.6%。

  (三)消费市场逐步回升

  1-4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增幅呈逐步回升态势,比1-2月和1-3月分别提高1.5和0.4个百分点。汽车、石油类消费占限额以上零售半壁江山,在公车改革以及各项优惠措施等利好因素作用下,1-4月,汽车类实现零售额74.6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35.7%,增长29.9%,对全市零售增长的贡献率为41.3%,拉动全市零售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零售额上亿元的汽车企业25家,实现零售额47亿元,拉动全市汽车类零售增长19.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平稳增长,实现零售额28.5亿元,增长6.7%,汽车、石油及制品类共完成零售额103.1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的49.4%。

  1-4月,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2.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比去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平价餐饮快速增长,1-4月,13家餐费收入大于2000万的限额以上餐饮企业中,有5家是大众餐饮企业,分别是肯德基、麦当劳、佰翔空厨、集美大学后勤集团、夏商营养餐等,共实现餐费收入5.2亿元,增长21.5%。

  (四)外贸形势没有明显好转,利用外资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1-4月,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额256.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2%,其中出口156.01亿美元,下降4.8%,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28.0个百分点,降幅与1-3月持平;进口100.31亿美元,下降0.7%,比去年同期回落17.1个百分点,降幅比1-3月收窄0.7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及加工贸易出口均增长乏力,1-4月,一般贸易出口96.58亿美元,下降6.3%,加工贸易出口43.70亿美元,下降5.5%。国有企业出口平稳增长,实现出口13.84亿美元,增长6.0%;三资企业低速增长,实现出口69.61亿美元,增长2.0%;私营企业增长乏力,实现出口70.52亿美元,下降12.4%。

  1-4月,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9家,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均突破10亿元,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规模稳居全省各地市首位,分别占全省的46.1%和36.6%。合同利用外资13.66亿美元,增长9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9.8个百分点,主要项目有华润置地、电气硝子玻璃、ABB企业管理等;实际利用外资10.16亿美元,增长1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主要项目有雅瑞光学、集装箱码头、长塑实业等。

  (五)财政、金融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小幅上涨

  1-4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22.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97.02亿元,增长17.0%,比去年同期增加28.64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中企业所得税和契税比去年同期增加较多,共增加7.76亿元,占总增加额的27.1%,拉动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4.6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支出150.06亿元,增长9.4%。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城乡社区事务类分别支出25.62亿元、22.2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类分别支出11.39亿元和7.61亿元,四项支出共占财政总支出的44.5%。

  金融业稳定增长。1-4月,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9.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连续3个月增幅均保持在10%以上。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669.67亿元,增长15.6%;本外币贷款余额6215.90亿元,增长15.7%。

  物价水平小幅上涨。1-4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其中,服务项目和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4.6%和2.6%。八大类居民消费品,呈现“六升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上涨4.6%、4.3%、1.2%、0.8%、0.2%;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均下降0.5%。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部分重点企业减产影响全市工业增长

  1-4月,全市15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产值下降的企业有578家,减产面为37.2%,共减产162.6亿元,其中净减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18家,共减产122.14亿元,占全部净减产量的75.1%,减产量前十的企业分别是联想、宸鸿、达鸿、太古飞机、宸正、威鸿、瑞世达、金龙旅行车、祥达和厦华,合计影响全市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总量仍然偏低

  1-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有所回升虽,但投资增长的基础尚不够稳固,总量居全省第五位,比去年同期下滑一位;增幅居全省第八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总量居全省第八位,仅比居末位的南平高11.6亿元,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0.1%,远低于全省34.1%的平均水平,工业投资规模偏小将制约全市工业规模的扩张潜力,并一定程度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后劲。

  (三)外贸受外部市场、政策影响较大

  一是加工贸易进、出口表现低迷。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较大,而全市加工贸易主要以电子类产品为主,占加工贸易的近八成,今年以来,电子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订单减少现象明显。二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出口增长乏力,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2.4%和增长2.0%。民营企业出口负增长主要受去年下半年开始,外汇管理部门对贸易融资加强监控,企业退税托管贷款进一步收紧,企业资金面趋紧,民营外贸企业谨慎接单影响,三资企业出口增长缓慢主要受外部市场需求较为低迷的影响。

  三、相关建议

  (一)强化服务企业机制

  一是加快研究出台一批稳增长、促发展的扶持政策,着眼于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二是强化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梳理一批各领域的重点项目,建立一对一协调服务小组,点对点主动上门对接,帮助企业协调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的监测和服务,特别是对龙头企业和产值下滑大户,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四是扶持企业开拓市场,积极帮助企业推销厦门地产商品,在政府采购、重点建设和市政工程项目中,鼓励引导优先使用本地优质产品。

  (二)着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一是力促新项目尽快投产,对在建项目,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一批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提前发挥效益,对计划新开工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全力保障开工要素;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项目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强化目标管理和督办;三是策划生成重大产业项目,按照构建全市“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潜在项目,加大招商和谈判力度,促进在谈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并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和征地拆迁等工作,推动已出让地块尽快开工建设。

  (三)加大对外贸易扶持力度

  延续并调整现有进出口扶持政策。在原有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进口奖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对品牌和新兴市场拓展的扶持力度,制定针对大型出口企业的“一对一”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资金规模。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健全对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贷款贴息等级制,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区域通关模式,优化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通关作业效能。

(责任编辑:徐丹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