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脸面,更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海淀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集全区之力打响一场环境攻坚战。
农贸市场、棚户区、背街小巷、校园周边……多方力量联合,今年上半年,全区有3765个环境脏乱点被彻底铲除。
街镇统筹,综合执法破解难题
海淀东升镇小月河周边,一个月前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不堵车了,无照经营、露天烧烤没了,道路旁堆放的垃圾也看不见了。小月河桥头还新增了近百米长的花池,五颜六色的月季,看着让人心旷神怡。
小月河,听名字有几分诗意,可对于周边居民来说,却一度是脏乱的代名词。沿河两岸,违法建设密集;交通常年拥堵;无照商贩沿街摆摊,经常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
“过去也管,可摁住了这头,摁不住那头,管不过来。”镇里的相关负责人也颇为无奈。以流动商贩为例,城管一来,小商贩们“呼啦”一下没了踪影;城管一走,没几分钟,小贩又卷土重来。交通、工商、公安等部门和镇里的综治部门,都对小月河进行过整治,但成效并不明显。
为改变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今年6月中旬,区领导牵头,小月河周边的东升镇和学院路街道,联合交通、城管、公安等部门,连续进行了两次大型的综合执法行动。清理乱停乱放车辆、拆除违建、修复破损路面、粉刷墙面、增加月季种植带……1个多月的时间,小月河两岸面貌焕然一新。
强有力的综合执法背后是海淀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学院路街道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像城管、公安、消防这样的专业部门力量,街道只能协调,组织一次多部门联合执法,程序相当繁琐。但现在不一样了,区里创新管理体制,交通、城管等10多个部门的执法力量已经直接下沉到街镇,街镇可以统筹各部门力量,(下转第二版)
随时开展综合执法,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打报告了。
街镇统筹,多部门联动,今年以来,海淀区围绕主干道、商业大街、校园周边、景区周边以及背街小巷、城中村、河道和铁路沿线等重点地区,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理了3765个环境脏乱点。
财政支持,违建拆完立马建绿地
花大力气整治了环境,后续如何保持?这是各街镇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违章建筑,好不容易拆了,如何保证不反弹?
西北旺镇亮甲店村西,一处小型的森林公园今年春季落成。绿树成荫,花木葱茏,每天早晚,不少村民在这里遛弯。
而就在去年,这里还盘踞着一个大型的非正规废品收购站。“夏天特别臭,平时还老有好多运废品的大车在路边停靠,都不敢让孩子单独出门。”村民王文君说。
去年,西北旺镇联合各方面力量,关停废品收购站,拆除违法建设房屋,腾退出22亩土地。今年,镇里借助平原造林工程,在腾退土地上种上了树,与周边新造林地相接,形成230亩的林带。
海淀区明确规定,所有拆违腾退出来的土地都应绿化或者建成公益停车场,不能让违建有可乘之机。
无论是绿化美化,还是硬化建停车场,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去年,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违法建设拆除补助机制,区财政连续两年每年拿出1.5亿元专项资金,补贴到各街、镇,将拆违后腾退出的土地改建为绿地、停车场,确保违法建设不反弹。
“每拆除1平方米违法建设,区财政最高补助50元,资金主要用于违建的拆除、清渣、简易绿化或硬化。”海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而对于按时完成全年拆除违法建设台账任务的街镇,区财政还将按照每平方米最高100元的标准,给予街镇拆违再补助金,这笔资金同样用于拆违、绿化、硬化等事宜。
市民参与,环境死角随时发现
今年4月底,市民的一个帖子,把“僵尸车”清理纳入到了今年海淀区整治环境的重点项目中来。这位市民在海淀政务网站的“为民办实事”平台上反映,有破旧车辆在小区长期停放,无人管理。
海淀区各街镇进行了普查,发现“僵尸车”不只在一个小区存在,全区长期占道停放的车辆达368辆。根据调研情况,海淀区把“僵尸车”清理纳入各街镇的环境整治台账。同时,区里由市政市容委牵头,专门为此事成立了多部门的联合工作小组。按照多部门协商的解决办法,先发布机动车占道清理的公告。公告期满,所有权人和相关权利人不主动清理或不主张权利的废旧车辆,将拖移到指定停车场统一存放。
截至目前,海淀全区已完成清理“僵尸车”296辆,其中车主自行清理193辆,挪移至停车场103辆。
垃圾清运遗漏、道路清扫不及时、违章建筑死灰复燃……市民发现后,可通过举报热线,第一时间反映给政府部门。另外,以中关村街道为试点,海淀正尝试开发软件,将手机APP与政府的网格化管理系统对接。今后,通过手机APP就可以举报身边环境问题,并且能追踪到问题处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