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充奥迪撞死3人案”:司机一审获刑4年半

2014年07月28日 11:15   来源:四川新闻网   邓成满摄影报道

南充奥迪撞死3人庭审现场

  《南充奥迪撞死3人案开庭 肇事者涉嫌交通肇事罪》追踪

  四川新闻网南充7月27日讯(记者 邓成满 摄影报道)备受媒体关注的“南充市城区奥迪轿车撞死3人案”(四川新闻网曾多次报道),目前已有最新进展:顺庆区人民法院于日前公开宣判,被告人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并赔付3名受害人家人50万元至55万元不等的赔偿金。

  今日,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虽然张某当庭表示不上诉,但3受害人家人认为:一审对张某量刑太轻,且张某从未向受害人家人做赔付,因此将于近期内上诉。

  司机被控交通肇事

  7月25日15时43分,张某被带进顺庆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他穿着印有“南充市看守所”字样的天蓝色马褂,面色苍白,神情呆滞。

  因为此案已于6月19日公开开庭审理,当天的庭审过程较为简单。公诉人再次阐明本案被告涉嫌交通肇事后逃逸,辩护人重申了张某肇事后逃逸是因为看见有人持刀向其追赶的观点,并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张某未作最后陈述。

  合议庭最后确认:2014年3月2日2时43分,被告人张某酒后驾驶川A098A7黑色奥迪轿车,沿顺庆区莲池路由北向南高速行驶,当行至莲池路一家“送包子”的小店前,将站在街道上非机动车道位置的行人李某、黄某和柯某撞倒,致3人当场死亡。张某肇事后逃离现场,被其亲属找到后,于2014年3月2日11时许,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经相关部门检测,其到案后的血液酒精浓度达到95.39mg/100ml,达到醉酒标准。经鉴定,在事发时,肇事车辆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120至140公里,交警部门认定,张某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合议庭认为,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133条的规定,构成了交通肇事罪。

  逃逸行为事出有因

  在当天的庭审过程中,被告人张某及其辩护人称,事发时张某在撞人后逃逸,是因为受到他人追杀。法院结合双方举证认为:张某是有可能看见有人持刀追赶而逃离。其理由是:亲属找到张某后,他对亲属陈述“看见有人持刀追赶才离开的”,且警方在事发现场发现了3把刀,奥迪车的前盖及车门还有被砍的痕迹。同时,也有目击者证实张某撞人后逃离时,翻越隔离栏到街的另一边,后面有2人持刀追赶。

  但合议庭同时认为,张某离开现场虽有正当理由,但其离开现场到次日亲属找到他之前,并未拨打120和110电话,按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精神,张某有肇事后逃逸的量刑情节。同时,张某系酒后驾驶车辆,在市区内高速行驶,根据最高法和省高院关于刑事案件规范量刑的意见,交通肇事罪承担全部责任,致二人死亡的,量刑在3到7年内,因为张某致3人死亡,超出1人,加上有交通肇事逃逸和醉酒驾驶、高速行驶等情节,在起点刑期的基础上再加两年,作为量刑基准,具有自首情节,酌情从轻处罚,减少量刑基准的25%,综合上述情节,法庭一审判决张某有期徒刑4年6个月。

  被害人家人将上诉

  在审判长宣判后,张某当庭表示不上诉。受害人家属虽未当庭发言,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将上诉!

  据3名受害人的家属介绍,事前被告方家属曾与他们协商,愿向每位受害人的家属赔偿10万元,他们没有答应,因而未能达成调解协议,他们也就没有出具谅解书。一位穿着红色连衣裙的青年女子苏某说,她是死者之一李某的妻子,两人均生于1992年10月28日,17岁就在一起生活,现在有个两岁多的女儿。丈夫出事后,女儿老是找她要爸爸,令她十分伤感。死者柯某的母亲余某沉痛地说,她的儿子是在25岁生日前9天出事的,出事到现在4个多月来,她经常梦见儿子,醒来后只感到一阵阵心惊。

  “判得太轻了!”受害人家人说,“此前法院已就本案的民事部分作出一审判决,判令张某一方支付我们3被害人家人50万元至55万元不等的赔偿金,但我们至今都没收到一分钱。”(四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