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扬州市出台《关于推进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停车场。这是继南京、无锡后,我省第三个在该领域向民资“敞开怀抱”的城市。在车位严重短缺的背景下,引入社会资本堵“缺口”成为多地共识。但记者调查发现,政府虽然抛出了“绣球”,可各地愿意接的企业却寥寥可数,无锡只有两三家,南京仅一家。这片投资“蓝海”,为何被民资集体忽视?
建于2008年的寿山路停车楼,是无锡首个引入社会力量投资的停车场。2010年建好后,投资方一算,前后花了1.2亿!由暨阳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的高巷路停车楼,是继寿山路停车楼后该市第二座立体停车楼。“一共100个停车位,花了5000万元才建好,平均一个车位50万元。”停车楼负责人感叹,太费钱!
“停车场不是一般人想碰就敢碰的。”江苏中泰停车产业有限公司是全省第一家通过招投标方式建设金陵中学东侧地下停车场的企业,公司CEO闫立一说,“连地带建,预算是两千多万元,可最后一算,花了四千多万。”
投资高还在其次,回报周期长才是最大的拦路虎。无锡高巷路停车楼的100个停车位,平时每天收入2500元上下,“乐观估计,30年后才能盈利。”盈利遥遥无期也困扰着南京的中泰,闫立一说,投用以来,生意最好时月收入不过万把块钱,算上人工、电费、设备维护,一年要倒贴20多万元。
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一个地下泊位投资成本在25万元到50万元之间,仅以南京一级区域为例,即便24小时运营,且不计人员工资、水电费等支出,大概17年才能收回投资。
这些停车场还存在一个普遍性问题:吃不饱。24日上午,中泰停车场,地下两层共198个车位,停了不到16辆车。中泰公司行政部部长李福意告诉记者,“自2011年投用,车位每天使用率只有5%左右。当初建是考虑到紧邻中山路和新街口商圈,停车需求潜力大,没想到刚建好旁边的盔头巷等路面陆续划了停车位,抢了很多客源。路面从第二小时开始小型车每小时收费16元,物价部门核准我们每小时12元。价格上我们有一定的优势,但人们更习惯停路上。政府是否应该综合统筹路面、地下停车资源呢?毕竟,路就这么宽,不占地面资源的地下和立体停车设施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所执行副主任顾大松认为,投资成本高、收益周期长,是停车产业发展难、社会投资匮乏的根本原因。
“公共停车场要走出无人投资的困境,需要政策设计上更大的突破。”南京市停车设施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员张步宏指出,细看我省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只能说是方向有了,但难点尚未解决。用地上,都是拍卖供地,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税费上,享受房地产待遇,土地增值税等全收;价格上没放开,不能自主定价,企业根据高峰、低峰自由调节有限,带来一定的经营阻碍,车主也少了不同的选择权。“停车场是市政配套设施的一部分,属公共产品,有别于一般商业项目,政府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让投资者轻松上阵”。
顾大松说,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停车场是城市基础设施中少有的赢利项目,美国停车产业每年收益约260亿美元,香港一个停车位的售价比一辆高级轿车还贵,日本经营2-3个泊位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公务员的工资。我国才起步,等这些政策逐步完善成熟,巨大的空间必将成民资掘金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