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林业行采访团参观弄拉石漠化治理展馆,了解石漠化治理方式与成效。广西新闻网记者 胡雁摄
发展林下种养 促收益
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百姓也从中受益。据统计,去年马山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6%。封山育林后,马山县在山上大种树,在林下下功夫,组织当地农民发展林下种养,在林业生态扶贫上迈出了新步子,而种植金银花就是其中一个有力的代表。
据了解,金银花有着“药用经济型和环保生态型”的特点,它主要生长在石山地区,依附石头攀爬开花。发展金银花产业既可增加石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可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据了解,目前马山县县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年产干花600多吨,产值1400多万元。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马山县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建成了以枇杷、黄皮果、李果、柑桔、柿子、龙眼等为代表的水果基地和以金银花、两面针、土党参、苦丁茶、青开葵为代表的药材基地,以及以竹子、任豆树、椿树等为主的石山区用材林基地。
张大成介绍,马山县将培育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的林下产业基地,力争3年内全县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复合经营的林下经济产业10万亩,形成规模化效应,实现年均效益每亩1000元以上。
林下旅游产业 促发展
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翠竹摇曳,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全屯森林覆盖率高,是个天然大氧吧。据悉,弄拉夏季日平均温度在23—24℃之间,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弄拉人也看到了自己家乡的变化,在2008年时,由经济能人李荣光牵头,弄拉村民自发成立了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合力发展起了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保护环境和群众致富共赢之路。
弄拉屯有林地2975亩,耕地46亩,大大小小的弄场12个。计划将全屯的3200亩土地都建成旅游景区。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荣光告诉记者,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是广西第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即所有社员自愿以山林、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参与合作社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及经营管理,收成按6:4分成,农民占6成,合作社占4成。
“弄拉旅游模式最大的卖点就是天然浑成的生态体系”,张大成告诉记者,弄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近亿元,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不放一炮,不砍一棵大树。
除了弄拉自然保护区原有生态风光,弄拉人还在山上修建了普陀寺的人文景观,以及周边服务设施,这些和弄拉的传统文化、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立体的生态休闲旅游。
据悉,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将于今年年底式对外开放,早在去年就已经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2013年春节,这里接待游客3万多人。据预测,全面开放后,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可保持在2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可达2000万元以上。
“以山林入股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农民既离开山林又从山林获益,深受欢迎。马山县很多地区的地形和弄拉屯相似,也建立了29个生态小区,准备按弄拉模式发展,全县的森林旅游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张大成说道。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