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沙家长热衷幼升小衔接班 老师:教错了很难纠正

2014年08月26日 09:44   来源:三湘都市报   

  教育观点

  “拔苗助长”,谁都知道它的后果。可因为不能输在“起跑线”,很多家长又做起了“拔苗助长”的事。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语文、数学知识,就真的能保持优势?家长有没有想过,刚进入学习海洋的孩子发现所谓新课是自己早已学过的内容,是否会适得其反。

  马上要开学了,一大批从幼儿园毕业的萌娃即将跨入小学校门。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生活,跟上课堂学习节奏。因此,不少家长在孩子进校前,通过幼升小衔接培训课程等方式,让孩子提前学习拼音、写汉字、学算术,可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访小学老师发现,他们不赞同家长的这种行为。

  记者调查:家长热衷幼升小衔接班

  “我儿子5岁了,到了幼小衔接的阶段。身边的朋友们都把孩子送去上这个课程,感觉还蛮不错。他们说提前让小孩子感受一些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挺好的,并且也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一些知识。我现在纠结的是不知道送哪家好。”长沙市民李女士最近在为儿子上幼升小衔接班而纠结。

  而在长沙本地的一个网络论坛上,家长们对提前学习小学内容也是兴致高涨。“我儿子也是在幼小衔接的阶段,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上一下的。很多孩子一开始坐45分钟都坐不住。另外,现在小学学习任务蛮重的,完全没基础读起来还是有点压力。”网友“宇哲”的妈妈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长沙培训机构推出的幼升小衔接课程包括拼音、汉字识字、数学加减法、手工、音乐、美术等。以数学为例,课程已经不是简单的20以内的计算能力及图形掌握,而是涵盖数学知识的综合逻辑判断力、观察分析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比如“速算巧算”、“数字规律”、“枚举法”、“过河问题”、“蜗牛爬进”、“符号图形”等知识点。

  老师吐槽:教错了很难纠正

  “我们班上有三个学生,至今仍然是左手写字。”芙蓉区育才小学语文老师戴述无奈地告诉记者,她带的班今年已经上四年级了,有三个家长在孩子进小学前就训练他们左手写字,说是锻炼智力,到现在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没办法纠正过来。其实左手写字带来很多不便,比如看不到自己前面写的是什么,容易写歪,再就是笔画容易反。

  戴老师介绍,除开这些极端案例,更多的是家长提前教孩子写很多字,但笔画没教对;教了拼音,发音却不准。老师纠正起来很难,要多花很多时间,也是一种浪费。

  以拼音“o”为例,提前学了拼音的孩子很少有人能念标准,念成“欧”的不在少数,而实际上拼音里的“o”音同“喔”。虽然有些孩子会写很多字,但连起码的坐姿、握笔方法都不对。戴老师认为,家长与其提前训练孩子写字,不如先让孩子们练好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

  专家释疑:小学一年级培养行为习惯

  “现在长沙大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第一周不上文化课,每天学半天,专注于习惯养成教育,从排队、上厕所、打水、举手发言等学习生活上的小细节着手,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开福区清水塘三小校长周满意介绍。

  她还特意提醒家长,即使是拼音零起点的孩子,也完全跟得上学校节奏,没必要提前学习。至于数学,第一个学期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第二个学期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就行了。

  周满意说,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小一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坐姿要“身正、背直、肩平、足安”,写字必须“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课桌一拳头,手离笔尖一寸宽。■记者 贺卫玲 黄京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