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航窄体机取消头等舱引争议 或为方便官员报销?

2014年08月26日 17:27   来源:北京晚报   

  南航窄体机取消头等舱引争议

  批评者认为是为方便官员报销 支持者称是与国际接轨

  南航昨日宣布自10月起把国内航线窄体客机的头等舱更名为公务舱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为适应“八项规定”而改,还是为了公务员乘坐飞机好报销而“量身定制”?种种评论纷至沓来。今天上午记者从南航广州总部得到回应,此次改名不是为了打任何“擦边球”,只是为了和国际标准对接。而国航和东航方面则表示,目前没有相关更名计划。

  南航部分航线头等舱改名公务舱

  南航昨天宣布,从10月26日起,将把国内航线窄体客机的头等舱更名为公务舱,全航线高端经济舱更名为“明珠经济舱”。更名之后,地面及空中服务标准会保持不变,部分航线公务舱公布运价与调整前头等舱公布运价保持一致,部分航线公务舱公布运价则低于更名前头等舱公布运价。南航同时声明,对此前已购买了10月26日之后国内航线窄体机头等舱的旅客,将根据旅客意愿和具体航线价格政策办理免费的客票变更或退还前后价差。

  东航国航表示不跟进

  窄体客机又称单通道客机,一般指机身直径在3至4米之间的飞机。此类客机机舱每排座位一般能乘坐2至6名乘客,并只配置一条走道。波音B737、空客A320飞机就是常见的窄体客机。按照通常的舱位布局,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窄体客机一般都采用“头等舱+经济舱”的两舱布局,对于双通道宽体客机通常采用“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的三舱布局。

  南航宣布更名之后,部分业内人士预计其他航空公司可能将跟风效仿。但今天上午记者从国航和东航方面获悉,目前他们均没有更名计划。国航方面表示,国航的窄体客机根据航线和机型的不同,分为“头等舱+经济舱”、“公务舱+经济舱”两类,目前没有看到任何更名文件。东航方面则表示,东航的窄体客机本来就没有“头等舱”,现在统一都是“公务舱+经济舱”。

  业内观点产生分歧

  对于此举,业界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有人指出,南航此举意在使更名后的头等舱和高端经济舱符合“八项规定”的要求,使得很多级别的官员出差坐飞机方便报销,有助于提高两舱的上座率。但也有一部分业内人士则认为,国内一些窄体机的所谓头等舱本来就不够国际上头等舱的标准,这么多年一直虚称“头等”,这次改名是符合潮流。

  事实上,2012年12月“八项规定”一出,民航公务客数量就开始明显下降,到2013年3月份,头等舱、公务舱旅客同比减少10%左右,各机场贵宾室接待人数下降20%左右。因此,中信建投分析师李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地方政府连高端经济舱都不允许公务员出差时坐了。这次改名就是为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提高上座率。

  但是,一位从事市场分析和形势预测的专家则认为,窄体机头等舱更名公务舱只是为了适应国际航企普遍标准。随着中国民航机型更新换代,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与国际上头等舱服务标准相对应: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国际航企对头等舱硬件的标准已有基本共识,那就是必须实现180度平躺,有独立的个人娱乐系统。“中国民航的窄体机机型引进时间相对较早,头等舱座位硬件水平仅与公务舱相当,称为头等舱确实名不副实。”这位专家还表示,他不认为更名是为了“迎合公务消费”,因为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部级及相当职务人员坐飞机出差时可以乘坐头等舱;司局级及相当职务人员、以及其余人员只能乘坐经济舱。这其实已经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即便头等舱更名为公务舱,部级以下公务员依然不能购买、乘坐。记者 孟环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