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县吉隆镇吉普村手工专业合作社的群众在制作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吉普竹编。记者 高加库 摄
71.22%、51.9%、32.8%、14.8%,这4个数字分别对应的是贷款余额、能源建设投资、注册资本、农牧民人均收入。这是一组被统计定格后的数据,枯燥,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上半年我区经济发展态势总体积极向好的支撑所在。
老百姓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能源、市场主体等要素支撑,产业做强、经济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
上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市场推动,加大能源水利项目建设进度,油电气运等平稳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保障有力,为下半年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引入“活泉水”浇灌市场
强化要素保障,首先就是想方设法筹资金,让“活泉水”来浇灌市场。
在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贡觉旦增客满的高原农牧旅馆里,当问起是什么让他们兄弟俩发家致富的?稍显腼腆的他微微一笑,通过翻译告诉记者,是在当地农业银行的大力帮扶下他们兄弟俩才有了今天的财富。
享受我区特殊的金融优惠政策,贡觉旦增哥俩2006年贷款5万元买了卡车跑运输,积累了第一桶金。年初,又贷款20多万元办起了砂石场,并且在银行贷款扶持下不断扩大规模。 8年前,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如今他和哥哥能在仲巴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积攒2000万元的资产并且拥有集运输、建筑、宾馆等为一体的中等规模企业。
谈起与银行打交道的历程,贡觉旦增竖起了大拇指。现在,许多像他一样的农牧民企业家,一直受益于我区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在西藏,90%以上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之困,我区金融部门确立了大中小微客户协调发展的经营战略,还在全区银行业中成立中小微企业专营服务机构。上半年,全区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24%,涉农贷款增长46%,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活泉水”,正向市场不断引入。
上半年,全区金融服务发展力度加大,强化支持重点,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壮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上做文章,特别是做好农村、中小微企业贷款工作,确保跨越式发展资金需求,不断强化协调衔接,做好服务保障,发挥政策资源优势,引进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培育资本市场,努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上半年,贷款余额快速增长,结构在进一步优化,各项贷款余额1374.41亿元,同比增长71.22%;农行发放贷款35.44亿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国家开发银行、西藏银行发放贷款34.6亿元,支持拉林高等级公路建设。
同时,民间资本也得到激活。上半年,全区民间投资增长51.1%,增速同比提高29.9个百分点,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高30个百分点。
发挥能源“引擎”作用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强化要素保障,要毫不松懈地抓能源。
3月18日上午10时35分,一声礼炮的轰鸣穿过金沙江的上空,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输变电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总投资66.3亿元,有望年底投入运行。
改善居民用电条件,保障民生是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一大初衷。对于昌都来说,电力供应紧张更制约着其跨越式发展。
“有些企业本来打算来昌都投资,但是看到昌都连电力供应都保障不了就不来了。”对昌都地区分管电力的副专员尼玛多吉来说,解决电力供应问题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位于澜沧江畔的华润(雪花)啤酒西藏有限公司,自2004年在昌都建厂至今,已经走过10个年头,发展成为昌都的一大企业。说起电力保障,该公司制造部经理李永福除了感谢政府和电力部门的支持,更多的还是期待。
“川藏联网工程运行后,通过配套设备,我们的产能可以比现在翻一番还多。”李永福说。目前,雪花啤酒厂年用电量300万度,而根据产能设计,雪花啤酒厂的年电力需求达600多万度。“大电进来就好了。冬季枯水期我们的生产不得不暂停,效益损失一大半。”玉龙铜矿主任工程师王志成说起这些满是期盼。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必须停产,是许多企业痛苦的经历。
上半年,以川藏联网工程为代表的全区能源水利项目建设速度加快,能源建设完成投资49.5亿元,同比增长51.9%,占年度目标100亿元的49.5%;水利建设完成投资21.3亿元,占年度目标35亿元的60.7%。旁多水利枢纽工程也即将竣工,藏木水电站建设顺利,投资近50亿元的拉洛水利枢纽开工建设。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和命脉,也是我区发展稳定的重要支撑。在大力发展水电的同时,我区坚持开发本地资源与优质资源并举的原则,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合理调整电源结构,积极利用新能源,最大限度地破解能源等发展瓶颈制约,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28万千瓦,初步形成了水电、地热、光伏等覆盖全区的综合能源体系。
上半年,全区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平稳增长,对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障有力。
跃动市场“细胞”
坚持市场推动,培养市场,是上半年我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让市场主体这个要素实力不断壮大,让经济“细胞”跃动起来。
6月初,在拉萨市工商局柳梧工商分局,拉萨市某公司的洪女士拿到了我区试点“先照后证”工商制度改革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当天同时领到营业执照的还有位于达孜工业园区的几家企业。
“先发营业执照,后前置审批,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很多便利,真的是一个好的改革。”几家企业负责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年初以来,我区工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上半年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97户,总数突破了14万户,同比增长9.8%,注册资本达到了1497亿元,增长32.8%。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红利正在有效释放。
今年上半年,我区工商商贸领域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完善体制,深化改革力度,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潜在活力。
我区工商部门坚持“五放”、“六支持”政策,实施准入“零门槛”,资本“零首付”,使市场主体准入更加宽松,信用信息更加公开,窗口服务更加优化,催生了我区市场主体发展的新动力。
“政策下来了以后对企业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减轻了企业很大的负担。如果手续齐全,当天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位于达孜工业园区某企业负责人扎巴赤列说。
自治区商务厅采取了简政放权、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上半年,我区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1.22亿元,同比增长13.1%,乡村消费增幅高于城镇3.1个百分点,住宿餐饮消费增幅有所回升。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4.8%,比全国高出2.8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一。
“我们将继续在制定促进消费政策,完善城乡流通体系,丰富流通业态,创新流通模式,搞活农牧区流通等方面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促进消费的增长。”自治区商务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秦浩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