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汝州非法采矿威胁村民健康 监管部门称已尽职

2014年09月01日 22:32   来源:新华网    魏莘 姜亮 陆欢

  在我国中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河南汝州,一个铁矿非法开采多年,24小时不停拉矿,造成大片耕地被毁,房屋开裂,护矿人员暴力阻拦群众抗议,数千名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苦不堪言。“黑铁矿”问题为何长期解决不了?记者深入河南汝州市中天牧业有限公司皮沟铁矿进行了调查。

  24小时不停拉矿,石渣山如“定时炸弹”

  在寄料镇高庙村大皮沟村头,拉矿石的重型车辆进出不断,村边公路被碾压得坑洼不平。村民曹刚说,道路被挖得越来越窄,人们从那里过往,都怕路边塌方掉下去。

  有村民说,皮沟铁矿堆积如山的石渣,就好像放在村民身边的“定时炸弹”,每到汛期,村民们都担惊受怕,唯恐泥石流暴发给人畜带来伤害。

  事实上,事故已经接连发生:2012年8月3日,矿区发生塌方,一村民被埋身亡;今年8月12日,矿区再次发生塌方,一名运输司机被埋身亡。

  距矿坑五六十米的小皮沟村,近年来因为皮沟铁矿采矿不断扩大,家家户户房屋都出现裂缝,原有18户人家中已有13户因无法居住被迫搬走。

  此外,常年大肆露天开采,造成当地生态环境和山林植被毁灭性破坏。“现在种的花生,叶上都有矿粉,天也热不下雨,花生都给烙死了。”村民李天信说。

  村民说,这个矿24小时不停拉矿,粉尘、噪音污染把全村2000多人害苦了,尤其是粉尘污染严重,种在矿区边的庄稼或减产或被烧死。

  “护矿队”暴力强迫,村民敢怒不敢言

  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是我国中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同时也是不法企业觊觎之地,多年来非法盗采现象严重。

  资料显示,汝州市中天牧业有限公司皮沟铁矿属于私企,2010年取得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证,却擅自将开采方式由地下开采改为露天开采,形成了一个深60至70米、宽100米、长500至600米的大坑。

  村民反映,该矿纠集社会闲杂人员成立所谓“护矿队”,谁影响他们开采就拳脚相加。开矿造成周边村民房屋被损坏,在赔偿不到位的情况下,村民谁不听话,护矿人员就采取暴力手段威胁搬走。

  “‘护矿队’叫谁搬,谁不搬,他们或到人家屋里拉大便,或打人家,或把人家屋里面的东西扔出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

  村民说,对于这些非法采矿者敢怒而不敢言,因为谁要阻拦,就会遭受报复,轻者被威胁,重者被殴打。

  监管形同虚设,非法开采谁能管?

  村民说,连年来,大家不断向县乡反映问题,可就是没人管。

  按照国家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具备五证:工商执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环评证和土地相关手续,否则即为非法开采。而记者调查发现,皮沟铁矿目前仅持有采矿许可证和工商执照,其他三证照均无。

  汝州市地质矿产局开发管理科科长王玉峰说,他们只审核采矿许可证,其他证照由其他部门核发,不是他们的职责。

  汝州市国土资源局执法队中队长樊少伟说,该局已于2011年12月向皮沟铁矿下达了处罚决定书,限定该矿15日内改正或治理破坏的6285.019平方米耕地,并处以耕地开垦费1倍的罚款,共计人民币25.14万余元。然而罚款之后,非法开采仍在进行,截至目前,耕地被毁面积已增至近4万平方米。

  汝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大队赵昊队长说,皮沟铁矿没有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已经进行了处罚;而采矿许可证与其实际开采方式不符,也已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我觉得我们的责任已经履行到了。”

  皮沟铁矿投资人武沂蒙表示,相关部门来检查过,办证问题他不清楚;但该矿一直在排险除脏,不是系统生产;至于组建“护矿队”,主要是为了保护铁矿。

  这样的铁矿为何一直未被监管部门列入“黑名单”强行关闭呢?村民都表示不理解。

  “该矿关不了,肯定上面有关系。县里、乡里、村里都没人管。”一位村民说。(记者 魏莘、姜亮、陆欢)

(责任编辑:袁霓)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