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延续了回暖的态势。
昨日(9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了前8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按美元计价,进出口总值为2766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3%。其中,出口14834.6亿美元,增长3.8%;进口12829.3亿美元,增长0.6%;贸易顺差2005.3亿美元,扩大30.3%。
出口增速小幅回调,进口依然乏力,顺差处于高位。未来的外贸前景将如何?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是否平坦?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外贸重点区域,试图寻找答案。
8月外贸增速为4%
单独以8月份计算,中国进出口总值3670.9亿美元,增长4%。其中,出口2084.6亿美元,增长9.4%;进口1586.3亿美元,下降2.4%;贸易顺差498.3亿美元,扩大77.8%。
而在我国进出口贸易重镇,广东统计信息网显示,今年1~6月,全省完成进出口4721.5亿美元,下滑14.9%,其中出口2778.5亿美元,下滑12.2%,进口1943亿美元,下滑18.5%。
跟广东不同的是,另一外贸大省浙江民营经济活跃,以一般贸易为主。根据杭州海关2014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出口形势分析新闻通气会,以美元计价,上半年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688.8亿美元,增长6%。其中,出口1266.2亿美元,增长8.2%,进口422.6亿美元,增长0.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843.6亿美元。
即便如此,商务部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的增长点和增长势头并不乐观。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张骥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提到,从国际市场看,外需尚未根本复苏。据世贸组织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量同比增长2.1%,低于年初预计的全年4.7%的增速。
完成增长目标极具挑战
今年前8个月,在我国外贸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的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5.35万亿元,下降1.7%,占外贸总值的31.5%,较去年同期下滑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8万亿元,下降1.8%,占出口总值的37.1%;进口1.97万亿元,下降1.6%,占进口总值的25%。这意味着中国外贸企业告别了“入世”初期的黄金时代,在薄利时代下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寻求供应链上的增长点,告别以往纯粹的价格竞争和以量取胜。
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无论是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代表格兰仕、经历了外贸黄金时代的浙江汇孚集团,还是不断收购和挖角的丝绸外贸企业万事利集团,都正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这些压力不但来自外需的低迷、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变化,还来自不断变得复杂的全球贸易摩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上述企业的负责人及专家获悉,长珠三角的大量企业均尝试着自己的转型之道,包括产能向西部地区转移、由盲目生产转变为按需生产、打造自身品牌和尝试电商渠道等,但这些举措最终能否让企业重新回归到高速增长的轨道当中,进而让中国由外贸大国升级为外贸强国,尚需要时间的考验。
《《《
加工贸易下行珠三角制造业缓慢爬坡
海关总署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7663.9亿美元,增长2.3%。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670.9亿美元,增长4%。其中,出口2084.6亿美元,增长9.4%;进口1586.3亿美元,下降2.4%;贸易顺差498.3亿美元,扩大77.8%。
中国的外贸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体量从小到大,体制从中央统管到全面放开。根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中国以4.16万亿美元的进出口额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随着贸易体量变成巨无霸,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日见增多,同时,欧美经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打击后回升缓慢,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更是直接拖累中国传统出口市场的增长。
贸易大国并非贸易强国,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更是呈现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的特点。同时,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和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环比也在下降。中国外贸企业告别了入世初期的黄金时代,在薄利时代下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寻求供应链上的增长点,告别以往纯粹的价格竞争和以量取胜。
然而,这条路能否走得顺、最后能否破茧成蝶、华丽变身,谁也说不准。但是外贸人很清楚,转型升级是不易,或许可以活;但如果不转,就是等死。
实业难做,利润摊薄。
中国外贸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后,一直在波动中增长。从2010年到2013年这4年间,中国外贸增速分别为34%、22%、6.2%和7.6%。自2012年始,外贸月度增长波动较大,单月同比增幅有时为负。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于2012年9月发布稳外贸增长十六条措施,免收当年第四季度的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费。时隔两年,国务院于今年5月4日又发布 《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稳外贸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在一季度末,早于2012年的9月和更早的2009年的5月27日。同时,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前8个月,外贸大省广东进出口4.02万亿,下降11.7%。这一切都表明,外贸形势依旧复杂严峻。
多头挤压利润变薄
格兰仕是世界眼中典型的中国制造。
身处竞争最激烈的白电行业,格兰仕集团副总裁赵为民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笑称,他们内部管自己叫做“搬运工”——这是对中国制造处于加工环节的戏称。
家电制造业是中国入世后最早完全开放的行业,竞争早就白热化。对目前的情况,赵为民只说保本微利,用工成本上升,生存环境非常艰难。
格兰仕是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为40%,国内市场占有率60%。产品有60%出口,其中美日欧市场占45%。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前,美日欧的份额在50%以上。由于欧洲是格兰仕最大的出口市场,欧债危机后,格兰仕欧洲市场的订单和销量出现下滑。
“2008年和2009年情况不是很好。”赵为民说,虽然一直在盈利,自2010年开始出口额出现高达30%以上的增长,但成本和开支也在加大,去年的利润没有增长。
格兰仕被业界称为 “价格屠夫”。“但我们是消费者眼中的好孩子。”格兰仕高层面对这个绰号,早已非常淡定。
价格优势让格兰仕将对手们一一扫出局。在格兰仕刚刚做微波炉的1992年,中国微波炉有两三百个品牌;当格兰仕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厂商时,还有100个左右品牌。现在,在激烈的竞争下,国内只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
“发达国家当地的每一个品类里不会超过10个品牌。”面对价格战的质疑,格兰仕企划部部长游丽敏这样表示。
目前能在规模上与格兰仕分庭抗礼的,是另一大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二者的微波炉合起来在全球市场占了90%以上的份额。
“格兰仕和美的是国内最大的两家微波炉生产商。他们的竞争从中国到美国,从美国到法国,从法国到日本。”一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激烈的竞争锻炼了中国企业惊人的生存能力,但也使得出口价格难提升。
“现在,家电企业逐步向大型综合性企业集中,内部竞争非常激烈。”格兰仕集团经营管理部副主任杨华对记者说。
“过去,我们在市场上是竞争对手,但现在同在一个商会里,有些竞争的问题可以通过商会高层内部协调,因为恶性竞争对中国企业都不好。出现这些问题商会去协调,保持相对和谐和公平的环境,竞争不会那么恶劣。”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是广东民营企业国际商会会长。
在低价竞争以及自从2010年以来快速上升的经营成本的挤压下,赵为民表示利润率只有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