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清晨,张效东都会从北京坐上838路公交车,赶往涿州市医院。原本在北京某大医院行医的张效东,已在这家县级医院工作了3年。
如今,像张效东这样在京冀间奔波的人越来越多。尽管京津冀一体化方案尚未出台,但在河北多个地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对接与合作已悄然展开。
涿州探路京医入冀
5年前,北京市东直门医院的知名骨科专家张继昌第一次到涿州市中医院出诊时,看着窗外空空荡荡的停车场,心里一阵发毛,“那时候一天才看一两个病人。”
如今,每周二他都要到涿州市中医院出诊,一天要看几十个病人。张继昌说,同样的病,在北京开一张方子拿药得400多元,在涿州只需100多元。做一个腰部核磁,在北京得1000元左右,在涿州只要800元。
涿州市中医院院长张焕娣告诉记者,2011年涿州市中医院的流水大约1920万元,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过亿。
“北京的医疗市场压力那么大,肯定会外溢。”张焕娣说,京津冀一体化给医疗市场转移带来了机遇,涿州因为紧邻北京,医疗基础好,现在协和医院、宣武医院、积水潭医院、301医院等北京的大医院都认可他们的CT片子。
这样的探索不仅在涿州市中医院开展,早在10年前,涿州市医院就已经与北京的大医院开展合作,试图走出一条京医入冀的路径。
2004年,涿州市医院就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开展合作。2010年又与北京301医院建立合作,现在301医院每天派13名相关科室的专家,到涿州市医院出诊,并负责对涿州市医院医护人员的培训。
“涿州有30多家中央直属单位,医疗需求很大,借北京优势发展自己是当地卫生医疗事业发展一贯的思路。”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吴泽良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2009年,涿州市政府提出要打造面向保定的健康服务中心,让周边群众不用进京就能享受到北京的医疗服务。“这个概念已经初步成型。”吴泽良说,涿州本地有一家三甲医院、一家三乙医院、三家二级医院,其中,保定第二中心医院、涿州市医院、中医院、儿童医院,每天都有来自北京大医院的专家出诊。
“京津冀一体化是难得的机遇。”吴泽良说,这种协同发展将利于涿州引进北京的医疗资源。河北能满足北京大医院发展的需求,并可借此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
因为与北京大医院的合作,北京的一部分医疗市场已开始转移到涿州。吴泽良告诉记者,涿州境内医院一年的门诊量有三成来自周边县市,其中包括北京的大兴、房山等地。2013年,涿州市医院实现年收入4.2亿元,中医院1.05亿元,保定第二中心医院4亿元。
不仅在涿州,在燕郊、石家庄,类似的医疗合作也已开始。如今,打破行政区划地域管理,实现医保对接是这些地方最迫切的愿望。
如何补齐教育短板
虽然紧挨着北京和天津,但河北人深知,京津冀间的差距不只在医疗方面。以高等教育为例,河北省的211大学就只有一所。而这些公共服务的短板其实是一体化最大的“拦路虎”。
为此,河北多地在尝试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嫁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沧州市委书记焦彦龙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局下,沧州要实现5个对接。其中,科技人才和教育医疗对接是重要一环。
每年的招生咨询会上,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邵晓康都会遇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因为海滨学院虽然挂着北京交通大学的牌子,但作为一家独立学院,它的校址在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河北沧州的黄骅市,每次他都要为此解释半天。不过,今年情况有了变化。因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提速,新疆等西部省份的一些家长开始看重这家学院。
如今,在黄骅所属的沧州市,占地7.5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正在兴建。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已经入驻。
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夏金海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个城市的发展,真正能体现品位和层次的是教育,所以当地一直在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京津冀一体化对沧州、对中捷都是极大的利好。
今年上半年,中捷在北京组织了一次招商。夏金海扳着手指给记者展示招商的进展:要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合办一个有本科学历的学校;北京林业大学要在中捷建设一个科技园,将5~10个国家级研究室带进来,把科研产业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也与中捷签署协议,要建设中欧产业转移中心、中欧技术转移商务平台。
“我们只做高等教育,不做高教产业。”夏金海说,现在很多城市都建起了大学城,但很多大学城高校不多,房地产不少,“做高教园区是赔钱的事儿,得修路、绿化,做基础设施建设。”从2009年起,当地已在高教园区上投入6亿多元。但好处更大,为当地未来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一体化创造大舞台
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从北京向河北流动,吸引他们的不是高额的薪酬,而是更大的舞台。
2009年大学毕业时,邵晓康被推荐到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工作,坐着学校的大巴车去黄骅市报到,一路看到的都是工地,当时心情很低落:是不是大学白念了,到一个县级城市工作。
“刚开始,每个周末必回北京。”邵晓康告诉记者,那会儿他随时准备跳槽。
可两年后邵晓康不这么想了。在同学聚会上,留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大多从事IT行业,虽然收入不低,可没有归属感,工作生活非常辛苦。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工作,虽然平淡,可是很有成就感。”邵晓康说,看着学院从无到有,在校生从1000多人发展到1万多人,心里特别满足。
如今,邵晓康已将户口落在了黄骅市,从一个山东人变成了河北人。而在涿州市医院担任院长助理的张效东则选择继续在北京、涿州两地穿梭。
2011年之前,张效东先后在301医院、二炮总医院工作。2011年,张效东44岁,从部队转业。
“当时可以进央企、中央机关,可觉得那些地方都没办法发挥自己的长处。”张效东说,他的一个研究生同学在涿州市医院工作,邀请他来看一看。
原本张效东连涿州在哪儿都不知道,根本没抱什么希望,但考察后他改变了主意。涿州市医院的院长想做一个肿瘤研究的项目,张效东为此心动不已,他读博士时研究的课题就是这个。
一个月后,张效东正式入职涿州市医院,很快就开始主持肿瘤治疗的研究项目。他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很满意,干临床、搞免疫治疗,与病人交流沟通,他觉得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原本在北京积累下来的很多病人也追过来继续看病。医院因为张效东的进入,这几年投入了一两百万元用于肿瘤治疗研究。“这在北京的大医院几乎不可想象。”张效东说。
他计划今年搞一个京津冀地区的肿瘤新技术会议,邀请三地最好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在这里,个人价值得到更大体现,满足感更强。”张效东说。
帮助张效东们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在这些探索中,公共服务的对接与合作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总的思路应该是打破三省市现有的封闭的公共服务和资源体系,让三省市逐步实现互通互联,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
今年年初形成的《首都经济圈规划建议稿》中提到,要发挥首都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密集的优势,鼓励本市(北京)资源以多种方式加强为周边服务,提升周边地区公共服务质量。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表示,北京需要与河北多地合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河北也需要通过合作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