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九大类犯罪方式

2014年10月08日 11:36   来源:安徽商报   

  因为防范意识较低,对新技术的不了解,老年人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老年人的各种诈骗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尽管警方经常发出各种预警,提醒广大老年人防范诈骗,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较少,还是有不少老年人经常落入犯罪分子的陷阱,类似案例也时常见诸报端。

  犯罪分子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时,使用的方式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亲情陷阱、迷信陷阱、小便宜陷阱、“安全”陷阱等等,这些陷阱往往能击中老年人的“软肋”,让人防不胜防。

  记者日前对省公安厅刑侦总队进行采访,请侵财犯罪方面的专家详细总结了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九大类犯罪方式,并一一点评和支招破解。

  类型一:老中医、老神医诈骗

  真实案例:2013年6月4日上午,淮北市吴女士在淮北矿工总医院大门口被两名找神医看病的女子骗至新华巷附近,后在一名自称“神医”孙女的女子配合下,被以神医算出其子女有灾需消灾为幌子,诈骗现金5620元。发觉被骗后,吴女士即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2013年6月29日,徐某、高某、宋某、张某、卢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经过突审,犯罪嫌疑人交代了以“神医”看病消灾为名,从2012年10月至案发,先后在淮北、宿州、蚌埠、淮南、滁州和江苏宿迁等地实施诈骗作案20余起的犯罪事实。

  骗局分析:在该类诈骗中,犯罪分子多为3~5人,其中与受害人接触的一般是3名女性嫌疑人,分别为一托、二托、三托,一托、二托搭上受害人后,带受害人一起找神医,行走过程中,通过攀谈了解受害人家庭信息,跟听的嫌疑人将受害人家庭信息传递给在约好地点等候的三托。见面后,三托指出受害人亲属近期有灾,并称其爷爷能帮其消灾,但需要现金、贵重物品,消灾后即返还受害人。待受害人将现金、贵重物品拿来后,三托又让受害人去买消灾用的红裤头等物,借机脱身逃离。

  点评支招:一名诈骗分子通过聊天的方式套取受害人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传递给团伙其他人,因此当骗子能“神奇”地讲出受害人姓名、年龄等,这其实并不奇怪。防范此类犯罪,要多学习防骗知识,破除迷信思想,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

  真实案例:2010年1月7日,合肥人刘先生在四泉花园南区附近124路公交站牌等车时,被三名男子实施丢包诈骗的方式进行诈骗。在遭到刘先生反抗后,其中两名男子采取暴力手段将其塞入一辆黑色轿车,在车上抢走他的手机一部,钱包以及两张银行卡、红府超市现金卡6000元左右。

  骗局分析:嫌疑人在街头以及医院等地寻找中老年人,确定目标后一人丢包,另一人和被害人一同发现并捡包,后丢包男子假借寻包并利用被害人急切为自己辩护的心理骗取被害人银行卡密码,接着趁被害人不备窃取被害人银行卡然后取走被害人银行卡内现金;或者另一人借口平分财物,行至偏僻处以包中假金项链、钻石等为质押,骗取受害人钱物,欺骗不成甚至会转换为抢劫抢夺。

  点评支招:犯罪分子丢包诈骗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但为何可以屡屡得手?其实,他们主要是利用了人们爱贪小便宜的心理,受害人如果不去贪图包里的东西,就不会上当。所以,防范该类犯罪,主要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贪便宜,注意保护自己,不贸然随陌生人走到偏僻无人处。

  类型二:丢物诈骗

  真实案例:2012年2月23日,两名男子冒充民政局干部以检查低保为名,到天长市郑集镇的崇女士家中,将其家中600元现金拿出来拍照,后掉包成假币。

  2012年3月12日,两名男子冒充民政局干部以办低保为名,到天长市石梁镇的胡某家中,将其家中3200元现金拿出来拍照,后掉包成3300元假币。

  2012年6月2日,天长市仁和镇的孙某向警方报案,一名男子骑摩托车以换零钱为名,将其身上550元现金拿来换取,后掉包成假币550元假币。

  2012年7月17日,天长市铜城镇的肖女士向警方报案,两名男子冒充民政局干部以办低保为名,收取手续费1000元,另将其家中4000元现金拿出来拍照,后掉包成4000元假币。

  骗局分析:城镇地区嫌疑人主要选择街边商店、小超市,通过购买烟酒的方式,先给真钱,再通过更换要购买的商品等方式,付给店主假币后快速离开现场。农村地区,嫌疑人专门物色一些独居老年人,身穿制服,头戴安全帽,冒充电信、电力公司人员或冒充民政局干部以检查低保为名取得老人信任后,利用老年人防备意识薄弱的特点,用假币掉包对方真币或乘机盗窃。此外,犯罪分子还经常以喝喜酒没整钱,用零钱换整钱的方式实施诈骗。

  点评支招:犯罪分子利用事主的惯性思维进行诈骗,老年人在家中要收好财物,不要放在明处。社区内部加强联系,邻里之间互相守望,一人独处家中时要提高防范意识,可疑人员在自家活动时尽量不要脱离视线。钱币离开视线后,要重新核对、验钞。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