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楼市回暖 标杆房企11月拿地额创8个月新高

2014年12月01日 10:06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王 峥

 

  有房企负责人称,连续出台的政策让企业对后市的预期发生转变,尤其是降息有助于房企降低融资成本,后期随着市场回暖趋势的进一步确立,企业拿地力度不排除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性

  编者按:自今年年初以来,随着楼市的逐步萧条以及房企资金链的紧绷,不少人在等着看房企土豪们的笑话,很多购房者也持币观望,等待着最佳的“追穷寇”的机会。没成想。随着调控政策的松绑,房企们纷纷杀了一个回马枪,不仅要夺回失去的阵地,甚至还要“变本加厉”。

  ■本报记者 王 峥

  随着各地方政府、相关部委连续出台了多项力度较大的楼市松绑政策,全国各地楼市普遍回暖,而大型开发商也重拾拿地热情。11月份,包括万科、恒大、保利、远洋、华润、金地、中海、龙湖、绿城在内的20大标杆房企,拿地总金额创下近8个月来的新高。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研究员张大伟表示,“从目前市场趋势看,土地市场依将低位运行,但抄底的企业将有所增加。特别是“930”信贷松绑,对房企去库存非常有利,后续房企可能再次进入土地市场”。

  同时,有房企负责人称,连续出台的政策让企业对后市的预期发生转变,尤其是降息有助于房企降低融资成本,后期随着市场回暖趋势的进一步确立,企业拿地力度不排除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性。

  房企重拾拿地激情

  “拿地节奏可以看出企业对市场的判断,从年内20大标杆房企在土地市场的表现看,他们的确不看好楼市在未来一年的发展。但从9月份开始,部分企业又再次出现在土地市场,其中万科、远洋均加大了拿地力度。特别是这一趋势在11月份得以延续,全月标杆房企拿地额度已经达到了274.65亿元,是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值”。张大伟表示。

  据悉,11月份,龙湖、华润在广州各自拿下两宗地块,其中龙湖的花费达37.8亿元,并就此正式进入广州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陷入股权纷争的绿城,11月份也是凶猛拿地,其50.1亿元的拿地支出,也是11月份20大标杆房企中最多的。11月12日,绿城击败多路对手,以12.8亿元的总价将苏州狮山板块苏地2014-G-58号地块收入囊中,楼面单价11146元/平方米,溢价率39.32%,并成为当日22宗出让地块中的单价地王;11月13日下午,绿城又以37.3亿元拍得天津第13届全运会全运村住宅地块,楼面单价9323元/平方米,溢价率16.5%。

  实际上,不光是一线房企重拾拿地积极性,不少区域性房企在土地市场的争夺中也是毫不手软,并屡屡击败上述标杆房企。

  11月21日,在北京东坝南区1105-659、029地块的出让现场,共吸引了首开、龙湖、永同昌旭辉联合体、金融街电子城联合体、招商、懋源、K2地产、合景泰富、湖南富兴这9家房企及联合体参与竞拍,最终经过42轮竞价,该地块最终被湖南富兴以13.8亿元并配建3.1万平方米自住房的条件竞得,溢价率达到49.2%,商品房部分的楼面价达34491元/平方米。

  11月26日,在经过314次的激烈竞价后,阳光城子公司上海富利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击败招商、华润、金地、首创、嘉华、城建置业、保利置业、大名城等11家企业,以21.08亿元竞得杨浦区平凉社区03F5-01地块,楼面价高达41078元/平方米,溢价率61.41%,并刷新了此前上海杨浦区楼面单价纪录。

  此外,10月22日,龙光地产旗下的金骏房地产以总价46.8亿元拿下深圳龙华新区A802-0305地块,楼面单价超过25000元/平方米,溢价率83.35%;而上海老牌开发商三湘股份则经过百余轮竞价,以9.65亿元购得浦东新区张江南区配套生活基地A3-04纯宅地,楼面单价为26057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93%。

  对此,张大伟称,“房企此前拿地较少,主要是因为去库存,但不拿地的举动对土地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这也导致最近部分城市的土地价格开始下调,加上救市政策的叠加,土地市场在降温半年后,部分房企开始抄底拿地”。

  一线城市卖地凶猛

  数据显示,虽然今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但一线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却再创新高。

  截至11月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共出让住宅用地195宗,远低于去年全年的283宗,但成交金额已达3190.33亿元,这也是一线城市宅地出让历史上,总金额首次超过3000亿元,在12月份4个城市仍有大量宅地挂牌的情况下,全年则有望超过3500亿元。

  同时,从楼面单价上看,目前成交的195宗宅地,平均楼面单价高达11886元/平方米,较2013年7571元/平方米的楼面单价上涨57%。而一线城市截至11月底,全部的土地出让收入已经达到了4692.9亿元,预计全年也将突破2013年创造的5245亿元的历史记录。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毕竟从数据上看,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回暖更为迅速,房企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利好政策影响下,10月份其重点监测的42个城市成交量达2416万平方米,尽管较去年同期仍有所下降,但环比上月增长12.6%,创年内最高水平。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成交量全线上涨,广州成交面积增幅最大,达58%;深圳次之,环比上涨47%;北京、上海也有超过20%的增幅。25个二线代表城市中17个城市成交量环比回升。“从这组数据上可以看出一线城市的回暖幅度远高于其他城市”,有业内人士称。

  而易居房地产研究院11月24日发布的《11月份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预报》也显示, 11月中上旬,其监测的2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约837万平方米,环比增长约25%,其中一、二线城市环比增幅较大。

  “与一、二线城市楼市有回暖迹象相比,目前库存过高的三、四线城市销售速度并未加快”,张大伟称,“房企扎堆一、二线城市,在推高地价的同时,也在明显酝酿风险。但相比三、四线已经可以看到的风险,一、二线城市的市场风险还是要低很多”。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