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CPI创60个月新低 为“新常态”下调控留出空间

2014年12月10日 16:35   来源:新华网   陈爱平 袁军宝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涨幅创出自2009年11月份以来的新低。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我国通胀水平仍保持温和可控,为“新常态”下的新调控留出更多空间。

  三大因素致CPI涨幅新低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称,11月份CPI环比下降,促使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受天气、季节和国际因素影响所对应的新涨价因素的减少。

  从天气因素看,11月份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较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南方露地蔬菜的生长和香蕉、柑橘等水果的采收,市场供应相对充足,鲜菜和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6%和0.5%,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06个百分点。

  不过,天气对鲜菜价格的影响呈现出地区性的特点: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鲜菜价格环比以涨为主,而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鲜菜价格环比则以降为主。

  从季节性因素来看,11月份部分地区进入旅游淡季,飞机票、景点门票、旅行社收费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6.0%、4.5%、3.7%和2.0%,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从国际因素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降。11月份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下降5.6%和5.9%,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物价仍然温和上行

  尽管CPI环比连续3个月下降,但在余秋梅看来,随着气温逐渐走低,预计CPI环比继续下降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未来物价仍然温和上行。

  从影响CPI的主要商品价格变动趋势来看,农产品对物价的影响总体可控。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21种监测的全国蔬菜价格上涨明显。寿光蔬菜指数中心分析师王瑕分析,从监测数据来看,全国超九成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天气变冷,北方蔬菜的价格将进一步提升。

  近期价格有所下跌的“火箭蛋”也很难出现真正的明显回调:短期内鸡蛋供应趋紧格局难改,随着元旦等节庆的临近,预计后市蛋价下滑幅度有限,整体蛋价在高位徘徊。

  根据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统计,今年11月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17.85元,较今年10月均价低0.43元。一方面,消费需求疲弱,另一方面,去产能化仍在继续,预计猪肉价格则将呈现“上不去、下不来”的胶着情景。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殷醒民表示,随着冬季来临和前期消化翘尾因素的减少,第四季度CPI总体保持温和上涨。此外,由于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尤其是存在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趋紧的结构性因素,资源性产品价格也有待理顺,这些都是推动中国物价上行的长期压力。

  为“新常态”下调控留出空间

  10日出炉的物价数据,无疑为市场颇为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留下几多期待:今年1月至11月,CPI同比上涨2%。温和可控的通胀水平为“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留下更多空间。

  不久之前的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殷醒民分析,今年我国通胀水平数月温和可控,意味着对前期货币政策消化进展顺利;而央行此举也意味着更为中性稳健的“新调控”的开始。在这样的宏观调控之下,既不会出现高的通胀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一方面,货币政策意图在于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使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此次利率调整采取了非对称方式,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说。

  朱宁指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需要兼顾多重目标的“新调控”。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经济调控大方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中国经济将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作者:陈爱平 袁军宝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