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底十大高发骗术公布:“你钥匙没拔”上榜

2014年12月12日 17:08   来源:新华网   虞禄洋

  “‘到我办公室来一下’、‘积分兑换现金’……最近流行的十大骗术,你遭遇过几个?提醒: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别任性!”昨日,辽宁省公安厅及沈阳市公安局微博均发文提醒年底十种骗术正流行。

  针对十种骗术,警方一一介绍了防骗技巧。

  1“我的手机刷机了”

  骗子发短信:我的手机刷机了,你把你的手机号码发来,我存下。

  受害人未加思考就将手机号发给对方。骗子又说:我刷机以后登录微信需要好友验证,把收到的验证码发给我。接下来,只要受害人将验证码发过去,骗子利用网上支付绑定手机的功能可以盗用受害人网银。

  警方提醒:验证码不能给陌生人!

  2假冒老师课堂收手机

  大学生上课时突然进来一个貌似学校或领导的人,“(我是)老师,不好意思,打扰一下”,便径直走到正在玩手机的同学面前,收缴手机并说“下课到我办公室取手机”。这个所谓老师实际是骗子。

  警方提醒:即便上交,也应该关机并放在教室内。

  3 冒充领导电信诈骗

  “某某,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下”,骗子冒充领导用一陌生号码且告诉你这是他的私人电话,发信息或者打电话,让第二天早上去办公室,如果错认为是自己的领导,他会找各种理由让你汇款。

  警方提醒:如果领导就是这样,应该据理力争。

  而更多情况,领导不会这样,所以要用于电话核实,或者向同事核实。

  4 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

  骗子冒充公检法等机关,给受害人打电话称:“你的账户与贩毒案有关,你必须转入国家安全账户……”

  受害人在受到惊吓后被催眠,随即上了电信诈骗的当。

  警方提醒:根本不存在什么安全账户,不要给陌生账户汇钱。

  5“你忘拔钥匙了”骗开门

  近日,网传沈阳有人冒充邻居,以忘拔钥匙为由,骗取市民开门并进行抢劫。经沈阳警方核实,辖区内并未接到此类报警以及类似案件。

  警方提醒:首先,应该第一时间回忆钥匙是否忘拔;其次,通过门镜看看是否是自己的邻居,如果不是自己的邻居可以让他举起钥匙看一下是否是自己的钥匙;最后,如果门外有异常不要轻易开门。

  6“借你手机打一下”

  受害人参加饭局途中,碰到开车问路的一对夫妻,指路过程中好心将手机借给对方打电话,谁知对方却加大油门一溜烟跑了。

  警方提醒:不要轻易借手机给陌路人。

  7“400”主动打来电话

  “400”开头电话一度被认为知名企业的客户电话,电信诈骗者利用消费者对“400”电话的信任,进行电信诈骗。

  警方提醒:正规大型企业单位“400”热线一般只作为被叫,不会用作主叫外呼;政府机关不会使用“400”电话作为服务热线。

  8 街头捡到彩票中大奖街头捡到一些来历不明的彩票,刮开一看中的全是大奖。

  警方提醒:这是骗子将虚假的巨奖彩票抛在街头,目的就是想以大奖为名,诱骗市民传真各种个人资料,然后进一步骗钱。

  9 假“10086”兑换短信

  市民小王的手机收到一条显示号码为“10086”的手机积分兑换提醒短信,提醒她用手机登录网址 http://wa-10086.com,兑换领取礼品。小王一番操作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用。

  警方提醒,无论接到任何号码的电话或短信,只要涉及转账务必提高警惕。

  10 街头苹果手机以假乱真

  在街头,骗子低价推销苹果手机,这种手机界面和苹果系统很相似,但内核不是,没用过苹果手机的很容易相信这就是苹果系统。

  警方提醒:贪心导致被骗。

  主任记者 虞禄洋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