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 三省位居全国最后五位

2015年01月06日 20:23   来源:新华网   

  新年伊始,英国《经济学人》一则《东北再度陷入寒冬》的报道,引起各方关注。文章称,中国东北三省去年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在全国31个省份中皆位列倒数五位之内。

  这的确是事实。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黑龙江、吉林和辽宁2014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在中国31省市中位居最后五位。其中,黑龙江省以5.2%的增速垫底。

  作为中国从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经济全面下滑引起海内外关注。这让人们联想到上世纪90年代,经济增速曾位居全国前列的东北三省出现工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东北现象”。

  如今,并不乐观的经济状况正让这一区域呈现“新东北现象”。人们不禁要问,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

  “在全国经济下行明显的大背景下,东北增长速度回落并不奇怪,但掉得如此之快,有些出人意料。”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玉红认为,这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

  过去十年,是中国“锈带”复兴的黄金十年。从2003年中国政府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到2012年的10年间,东北三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速达12.7%,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10.7%。

  正是东北的“黄金十年”掩盖了顽固的体制和机制性矛盾。去年以来,受全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调整,东北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集中显现,造成目前的“寒冬现象”。

  拼投资、拼能源、拼土地,东北依靠这“三拼”赢得了两位数的十年增长,但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拼”就不灵了。这已成为东北三省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撰文指出,东北落后的主要原因是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高、第三创新能力较弱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长期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二产比例较大,三产比例偏小。

  根据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该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1.6:52.8:3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7.5%和37.5%。能源结构偏大亦是困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问题,2014年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占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56.2%。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步伐的加快,东北地区或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三个省份都将把2015年经济增速定位在5%-6%之间的较低水平。

  “正如汽车弯道行车要放慢速度一样,转型、改革必然要牺牲速度。”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齐鹰飞教授认为,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下行,但如果悲观看待就陷入短视的误区。

  作为中国的主粮仓和工业摇篮,东北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并且将继续发挥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从当前的经济数据看,东北就业、物价“双稳”,结构调整正在推进,经济盘面长线仍然看好。

(责任编辑:彭博)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