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常态下民营经济问道 川商探索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2015年01月17日 17: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常态下民营经济新引擎到底在哪里?川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届川商北京论坛1月1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新常态下的川商发展新机遇》《走商道,莫任性:四中全会后的企业法制环境》《2015川商钱该往哪里投?》《川商该如何舍短求长》《巴蜀古镇:北京耍起来》《川商如何互联互通》等极具“川味”的主题演讲,吸引了700多位川商共同参与,共同为在新时期下,川商如何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建言献策。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工商联主席陈放在会上指出,广大川商要认清大势,把握大势,在创新转型中做强做优做大。一是要树立开放意识,主动认识和适应新常态,以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二是要整合资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在合作共赢中塑造川商良好的形象。

  四川省委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驻京办主任陈贵华表示,当前应该深入研究和把握的重要课题是,在新常态下,商会如何帮助指导会员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市场变化,需要在思路上、方式上、模式上不断改进创新,北京四川企业商会此次主办首届川商北京论坛,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北京作为全国的重要市场,市场平台高,对外辐射力强,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应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帮助川商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川商的发展。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科创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俊明表示,新常态下川商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机会,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程度带来大量的政策红利。随着西部发展以及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领导观念转变很快,给企业家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机会。同时,与东部和中部相比,西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仍具有较大的优势。

  弘扬川商精神,传播川商文化;凝聚川商力量 、创新川商品牌。为进一步彰显川商北京论坛的创办宗旨,北京四川企业商会会长王刚与西藏、甘肃、湖南、黑龙江、云南、江苏、吉林、安徽、山西、重庆、山东、江西、广西、广东、天津等四川企业商会会长联合发起了《川商北京论坛倡议》,倡议天下川商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共谋发展,共铸新川商精神,共同实现川商梦想。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卓泽渊、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等专家也为川商发展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要顺应新时代,发展新格局,构建新理念,拓展新视野,运用好新体制。黄剑辉指出,川商应该走向国际,把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创新型企业,特别是有技术能力的中高端制造类企业,作为并购的重要对象。在亚非拉地区,农业、矿产、工业化、工业园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内,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铁路、公路、银行、电力、电网、新能源和生态环保等九大领域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

  本次论坛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指导、北京四川企业商会主办,论坛同期举办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推广专题展、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川商》微电影启动仪式。

  在本次大会上,川商慧联公司还承办了川菜川茶川酒龙头企业北京战略合作洽谈会。来自20家北京川菜代表企业(200家连锁店)、15家川菜企业、20家北京大型茶楼企业、10家川酒企业、10家北京福建茶叶商会会员代表企业参加了洽谈会。川商慧联公司将利用独立研发的“川商卡”移动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务实推动川菜川茶川酒跨界融合,寻找到川茶新的发展引擎。

  北京四川企业商会成立于2008年,现已发展会员企业上千家,会员行业涉及房产、餐饮、建筑、绿化、法律、IT、汽车、机电、文化传播、投资咨询、教育、服务等多个领域。北京四川企业商会正逐渐成为川商在北京的信息沟通平台、品牌推广平台、资金智慧平台、文化传播平台。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