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衡量城市化的标准有很多,在那些宏观的规划设计下,有太多细枝末节的东西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散落在角落中,容易被人忽视,却又至关重要。关注城市生活细节,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关注一个城市真正的发展水平,更是唤起管理者和市民对细节的关注,从而思考:城市,如何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大城市里的“小细节” ——西安城市日常生活调查
雁南一路,过往行人不得不绕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坑。
冬日的街道,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清晨4点半,整个城市还陷入在沉睡之中,在北大街工作的环卫工人杨大姐,成为了一天中西安城最早起床工作的一批人。此时的她,带着长长的扫把,开始清理漏夜累积的纸屑和落叶。她偶尔会发现,路边的垃圾桶不知又被谁砸烂,树丛边上的防护网又被人踢歪,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又卷土重来……这些只是一处寻常的城市角落。
随着清晨的时间向后推移,太阳初升,散落在城中巷落的市民苏醒过来,开始一天的生活,他们穿梭在城市中,匆忙地与各种各样的细节擦身而过:标识不清的站牌、停运的天桥电梯、破烂的井盖、被占用的盲道……如若不是留心观察,这些几乎都是可以被忽略掉的细节,然而它们的存在,却在严肃地考量着城市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真实水平。
城市道路的“瘤子”
每天早上7点半,家住友谊东路的女白领刘莉会准时出门上班,沿着雁塔北路骑车穿过和平门后到达单位。然而,经过这条路却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儿,路边没有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只有马路中间有隔离栏杆,用以区分来去两个方向,行人、自行车还有三轮车、摩托车都被簇拥着挤在路边。
“经常有车从身边飞驰而过、毫不减速,尾气和灰尘扑面而来。有次从这里经过,一边是公交车不断按喇叭嫌我挡了道,一边是工地开出的水泥罐车,让人不知道往哪里躲。”提起脚下的这条路,刘莉满是牢骚却也无可奈何。
而当她顺利到达单位2个小时后,在雁塔区长安南路某处,45岁的盲人王伟也收拾妥当,出门前往工作的按摩店。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通常他需要在盲道上摸索行走20分钟左右。这同样也不是一段轻松的路程,随意停放的车辆、横在路边的砖块,亦或是路边突然窜出的行人,都让他异常谨慎。
最令王伟害怕的情形,是走着走着盲道突然“消失”了,“有时候修路,盲道被挖开了,普通人可以绕过去,但我们只能依靠导盲棍四处试探,每一步都走的胆战心惊。”
几天来,记者走访了西安市的部分街道,可以看到城市大多数的道路,都按照国家规定铺设了盲道,然而有盲道却不意味着“放心道”。在西华门十字路口的西新街,笔直的盲道上并未有汽车或自行车占道的现象。不过没走几步,几个收购手机的牌子赫然放置在盲道之上,旁边坐着跷二郎腿的摊贩。短短200米的盲道上,有3个回收手机的摊点、1个贴膜的摊点和2个流动小吃摊贩。
记者上前询问几位小贩,是否知道盲道上不能停车,大多都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大家都在这摆着呢,没人管嘛!现在也没有盲人,等来了再让!”
如果从上空俯瞰西安,1170多条街道贯通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和一座座飞架的高桥,构成了西安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可在细微之处,总能发现那一个个不起眼的漏洞——被占用的人行道,混杂的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坑坑洼洼的马路牙子,就像一个个瘤子滋生在错综复杂的城市道路中。
乘坐地铁的“烦心事”
安全、舒适、准时、快捷,这是人们对于地铁的评价。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地铁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愈加紧密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但在不经意中,人们似乎总能感受到一些令人烦心的问题。
在北大街地铁站地下一层站厅层的标识牌下,记者看到不少乘客驻足观望,市民刘先生就在这里“昏”了头:一号线通往纺织城方向标了左右两个箭头,而通往后卫寨和二号线则都是向前的箭头,“那我想坐一号线到底往左?往右?还是往前?”
由于搞不清楚方向,刘先生在站厅内转了几圈,只好抓住清洁工问路,而就在他问路的几分钟里,就有三四个人凑过来问道:“从哪儿去坐一号线?”“从这里面咋出去呢?”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急匆匆地问道:“厕所在哪呢?照着牌子走了半天怎么都看不到?”
地铁标识是地铁运营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导向标识尤为重要,当乘客进入地铁站时,看不到周围环境的参照物,如果不熟悉站内环境,面对众多通道,只能依靠标识的引导乘车和出站。
“其实也不能说西安地铁标识不清楚,但总是有点‘绕’,不够清晰明了,西安人自己看觉得没问题,但不熟悉西安的人进了地铁可能就迷路了。”刘先生此前去上海出差,对那里的地铁印象很深,“上海地铁用颜色区分,每条线路是不同的颜色,比如一号线红色,三号线黄色,所有标志牌、路面引导以及车身都统一颜色,只要跟着颜色标识走,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方向。”
除了偶尔令人“迷糊”的标识牌外,市民薛女士也有要“吐槽”的内容,她在小寨附近一家公司工作,每天乘坐地铁要经过小寨站B出口,“以前也没觉得什么,前一段时间脚骨折了,走路拄着拐棍,才发现进出非常麻烦,光是下楼梯得十几分钟。”
根据她指出的问题,记者走了一遍小寨地铁站的四个出口,只有位于东南角的C出口有上下双向手扶电梯,乘客进出不用走楼梯;位于西北角的A出口和位于东北角的D出口都只有上行的电梯,进入地铁需要走楼梯;而位于西南角的B出口则完全没有电梯,上下都需要走楼梯,60多级台阶,普通人走完至少需要三四分钟,对于老人、儿童或是残障人士而言,更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现象并不仅存在于小寨地铁站,记者在多个站点都只看到单向的手扶电梯或没有电梯。采访中,很多乘客都像薛女士一样疑惑:“为什么不多设计一些电梯方便群众呢?”
“难”排队的公交车
2008年,因为小学生高婧雯的一封求助信,《三秦都市报》在全社会掀起了“文明乘车跟我排”的活动热潮,此后西安每年11月11日都会迎来“排队日”。六年来,“跟我排”已经成为展现西安文明的一张名片,相比之前的乱象,可以说成果显著。
记者在西门里和西门外走访了3个公交站点,公交站台上都贴有“创建文明城市有序排队上车”的提示牌,223路公交站点,近30名乘客自觉排成一队。火车站广场前的603路公交站点,没有人引导和指挥,所有乘客自觉排队,队伍蔓延百米之长。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这些有序排队的公交站点都是始发站点,并且在硬件设施、站台设计方面比较好,如一个站牌下只有一两条公交线路。而在中途站点,混乱的情形较为常见,在南稍门公交站,一辆公交车到站了,候车的人群争先恐后向车门涌去……
“说实话,很多站台设置不合理,又长又窄,还加装了护栏,人多的时候都站不下,咋排队!”一位公交引导员说,像火车站、钟楼站、小寨站等站点,线路多、乘客量大,站台空间小,不方便乘客排队,也不利于工作人员引导,更不利于乘客养成排队的习惯。
“小寨一个站台上有十几条线路公交车,一来车就是一大串,谁知道公交车在哪停车,没有固定的上下点,排队不现实!”市民聂小姐抱怨着说,“就这每次还要使劲盯着来的车辆,像个猴子一样在站台前面蹿来蹿去追车。”
排队乘车除了受站台条件的限制外,车少人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每天早上都要乘坐526路公交车的上班族高山说,挤公交简直是场“噩梦”。“上班时间交通拥堵、乘车的人多,公交车从始发站出来就已经满了,我这又是沿线乘车,你不挤能上去吗?挤得‘吐血’我也得上去,要不然下一趟可能就是半小时以后了。”
除了担心坐不上车、上班迟到外,有些市民是为了抢座而挤公交,特别是那些需要乘坐长时间公交的市民。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如果西安公交车数量能够再多一些,能够使大家上得去车、有座位,那么乘客上车不排队、挤公交的状况自然也能得到极大改善。
“现在都呼吁文明乘车,不排队就是人素质有问题,其实真的很冤。”高山说,“谁愿意去挤公交?我还挤丢了一部手机呢,但现实的交通条件,真的很难做到文明礼让。”
“公共领域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促成,除了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外,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措施也非常必要。”西安交通大学城乡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志刚说道,城市细节的完善和公共空间的维系,需要公民提高素质,但更需要城市管理者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提高管理水平。(见习记者 许梦婷 文/图)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