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参加陕西人代会宝鸡代表团分组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01月27日 13: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宝鸡1月27日讯 25日至26日,参加陕西省人代会的宝鸡市代表团分组审议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宝鸡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官吉庆,宝鸡市市长钱引安,陕西省人大代表张光强、胡太平、孙惜玲、马赟、杨瑞乾、丁琳等参加了陕西省人代会宝鸡市代表团的分组审议。

  上官吉庆“准确把握新常态 凝心聚力谋发展

  宝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官吉庆参加审议时认为,报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举措实在,是指导全省“十二五”收官之年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上官吉庆说,这次报告具有实在、凝练、精准三个鲜明特点,使我们深刻感受到适应新常态的思路更加清晰、把握新常态的重点更加突出、引领新常态的措施更加得力。

  上官吉庆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我们将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宝鸡打造关天副中心的定位和要求,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谋划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把握发展转型的新常态,抓好年度投资 600亿元的 350个重点项目,开展“千名干部联系千户企业”活动,支撑经济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个百分点,并着力提升企业创新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推动结构大调整,落实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的战略;把握深化改革的新常态,抓好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同步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等工作;把握对外开放的新常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陕西省建设丝路新起点的机遇,把“走出去”作为宝鸡市突破外向型经济“短板”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之举,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外贸企业孵化、出口基地创建、国际市场开拓四大工程,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把握依法治市的新常态,认真落实陕西省委《实施意见》精神,加快建设法治宝鸡;把握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从落实“两个责任”、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从严管理干部、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零容忍”惩治腐败五个方面,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走在建设“三个陕西”前列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上官吉庆建议省上加快宝汉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宝鸡过境段的建设进程,尽快启动合凤高速建设,带动麟北煤田开发;协调批复《永陇矿区麟游区总体规划》;支持宝鸡铁路项目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关中城际铁路咸阳机场至法门寺段并延伸到宝鸡市区,并将宝鸡—汉中—南充铁路列入中省“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

  钱引安: 激发新活力 展示新作为

  钱引安说,娄勤俭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立意高远、客观全面、求真务实、创新奋进。去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全省经济增长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呈现出在上升通道合理区间稳健运行的良好态势。当前,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报告提出,在稳增长上,紧扣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着力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在调结构上,“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惠民生上,要按照兜底补短的要求办好民生实事。这对我们激发新活力、展示新作为提出了新要求。

  钱引安指出,今年,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宝鸡市要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自我加压创一流,风清气正干事业,低调务实不张扬,紧盯招商项目不放松,在做大总量、做优质量上出实招、破难题、求突破。目前,“千名干部联系千户企业”活动已经全面启动,就是要求联企干部主动服务企业发展,给企业提供帮办、陪办、代办等各项具体服务,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要克难攻坚、自加压力,持续打好治污降霾攻坚战,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保护好蓝天碧水的生态环境。要加快眉县、蔡家坡城镇化建设步伐,建成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人气集聚的发展新亮点。

  钱引安建议省上高度关注和支持奶畜业的发展,重视当前牛奶价格下滑引起中小企业和散养户缺乏养殖信心的问题,从维护奶农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出发,尽快出台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多措并举减少奶农损失,让广大奶农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