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革四川省委集体提案:优秀传统文化成中小学必修课

2015年01月27日 09:55   来源:四川日报   

  民革四川省委集体提案建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小学必修课——

  “国学要成为中小学校必修课,你怎么看?”今年两会上,民革四川省委以集体提案的形式,建议在我省中小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得知此事,不少代表委员点赞:“好事情!”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当然得到大家举双手赞成。不过,在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跻身中小学必修课之列?代表委员们有的乐观,有的怀疑,也有人建议谨慎行之。

  □本报记者 刘淼淼

  现状:

  重统考科目轻传统文化教育

  “国学其实早就进课堂了,中小学课程中本身就有很多国学的内容,只是没有严格区分选修和必修。”省人大代表、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赖石梅说。不过,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普遍存在重统考科目、轻传统文化教育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提案指出,一些学校的传统文化课时安排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安排,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

  “面对多元文化挑战,法治和德治教育不可偏废,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德治教育主要内容纳入各类学校教学计划。”提案主笔人之一、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曹丰平说。

  据了解,教育部在去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特别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截至目前,北京、天津、山东、贵州等省市教育部门已分别向各辖区教育局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制定了相应的方针和措施。在曹丰平看来,“四川也应该抓紧了。”

  “这对提升青少年乃至全民素养是一件好事!”听说这份提案,省政协委员、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小川十分兴奋。“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许多正能量,如果列为必修课,孩子们从小受其熏陶,血液里流淌的好东西会更多!”他打趣地说,假如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是李白、杜甫、苏东坡,自然会远离歪风邪气。

  但省人大代表,宜宾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许继蓉,却对国学成为必修课的可行性心存疑虑:“现在社会对学校、老师的评价仍然以升学率为主。如果高考不考国学,即使教育部门明文规定国学为必修课,恐怕也会流于形式。”

  建议:

  先部分试点再逐步推广

  对在中小学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侯水平没有立刻说“好”。他谨慎地表示:“可以试一试”。

  侯水平道出了迟疑的理由:国学内容丰富,有深有浅,从哪些学起?怎样学?都需要仔细研究,很多学校也缺乏有经验的老师。他建议先试点,在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这其实与民革四川省委的提案不谋而合。提案指出,推动中小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缺乏适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有引领性的标准化教材和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师资力量。“现在有很多‘国学班’,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根本不具备相关资质。”曹丰平对这种乱象深感忧虑。他建议,可采用省内知名高校、社科院编著的“中小学国学试验教材”,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在省内部分中小学校先开展试点。鉴于师资缺乏,建议由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选拔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中小学教师骨干,组织国学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对他们进行培训。曹丰平认为,这项工作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逐步推动。

  原标题:要想娃娃国学好教材教师不能“掉链子”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