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东省长: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写入政府报告

2015年01月28日 10: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山东省政协委员徐凌忠用“抖了个猛料”形容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数据:

  “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一些地方超过120∶100。”

  在众多医药界代表委员看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出生人口性别比”,并且以“严重失衡”形容,还是头一回。

  “这堪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政府不避讳问题的态度让人振奋。”山东省政协委员丁新甫说。

  2014年年底,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山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例降至116.6,连续4年下降,位列全国第8位,山东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一比例依然严重偏高。

  这一东部大省的境遇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尴尬。

  国家统计局1月20日发布的2014年度人口数据显示,2014年大陆人口136782万人,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即男性比女性多337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性别结构失衡。

  1月2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加强打击防控采血鉴定胎儿性别行为的通知》的解读文章指出:目前,世界上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107的正常值上限,我国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波及人口最多的国家。

  出生人口性别比之所以严重失衡,长期居高不下,在徐凌忠看来,这与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落后思想不无关系,据他观察,出生人口性别比与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落后、贫困地区这一比例更为突出。

  “此外,‘两非’现象也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原因。”徐凌忠说。作为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他长期关注这一问题。

  所谓“两非”现象,即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在徐凌忠看来,这与小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恪守职业道德直接相关,“从职业和伦理学角度都是不道德的”。

  这种人为选择胎儿性别的现象有多严重?

  山东省政协委员连方举例,一些村子甚至专门买来B超机器,供全村妇女鉴定胎儿性别。

  连方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主任,作为妇科专家,她不止一次诊治因非法堕胎而不孕不育病症的女性。连方说:“我问一些就诊的病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孕,是因为孩子畸形吗?一些病人不好意思地说,是因为之前怀的是女儿,索性打胎了。”

  “如果是正常范围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定不会这么高。出现严重失衡,肯定是人为选择的结果。”连方说。

  除了溺婴、弃婴、非法买卖人口等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因素外,委员们均提到了非法机构的“地下产业链”。

  国家卫计委上述官网文章指出:近年来,一些非法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拉“业务”,由专人上门或选取隐蔽地方为内地孕妇抽取静脉血样,用简易冷藏容器贮存,送往境外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已形成非法牟利的地下产业链,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衡。

  比例攀升究竟有何影响?在徐凌忠看来,这不仅可能导致将来性暴力等恶性犯罪事件增加,而且可能对农村青年男性寻找配偶造成困难,加剧拐卖人口现象滋生,此外,可能造成夫妻双方年龄差距加大,从而导致不孕不育概率加大、以及后代出生缺陷增加等影响人口素质的问题。

  如何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对此,201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仅简单提及:“改进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实现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城乡全覆盖,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

  在代表委员看来,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社会各层面共同努力。

  连方认为,在医疗系统内部,要对违反相关制度规定的医疗从业人员实行严查、严惩,对带头违反规定的党政干部实行行政连带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两非’现象实行严厉打击,但有时不免出现反弹,出生人口性别比不降反升,关键还是要严格落实。”徐凌忠说。他建议,适时放开一对夫妇一对孩儿的政策,“这对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一定帮助,也具有一定可行性”。

  连方在接诊中,曾遇到这样一位病人,之前因怀的均是女孩,两度引产,到35岁时,发现自己再难怀孕,于是找到了连方。

  最终检查结果令人沮丧,受之前引产的影响,病人身体条件已不再允许自然怀孕,精神受到很大创伤。

  “如果允许生两个孩子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胎儿性别的人为选择”连方认为。

  此外,连方还建议提高女性生育待遇,包括带薪休产假、带薪带孩子到3岁,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医院陪护、养老院建设和社区监护等。

  本报济南1月27日电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