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图为工人在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生产线作业。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摄
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年放缓,从2010年的15.7%持续回落到2014年的8.3%,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无疑是工业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如何看待工业增速的持续回落?未来我国工业发展将呈现哪些特征?在2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增速回落 结构优化
尽管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持续回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表示,工业经济仍保持在合理的运行区间。2014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4%,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1.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10.5%,高于全国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我国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在这么大的基数条件下,仍能够实现这么快的增长,实属不易。
判断工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仅看速度是不够的,还要看工业结构,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尤其如此。毛伟明说,2014年我国工业结构内部产生了积极变化。从投资角度看,国家鼓励的、需要加快投资的以及和民生相关的投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需要调整和压缩的行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下降非常明显。从生产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增长,工业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快于工业整体增速4个百分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需要调整和压缩的行业生产增速则明显回落。
毛伟明表示,总的来看,在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的过程中,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产业发展中的亮点精彩纷呈。我国工业经济正在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进,经济平稳运行的动力正在正常有序地转换。
处于演进过程中的工业经济在2015年将会呈现怎样的走势?毛伟明分析说,2015年,从国际上来看,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速可能略有回升,但总体上看,复苏疲软,不会有明显改观。反观国内,改革红利在进一步释放,结构调整步伐在不断加快,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潜力具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将为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有利空间。
对于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预期增长目标,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表示,将其设定为8%左右,低于2014年的实际增速,在国内外背景下,这个增速仍是一个不低的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力转换,完成这个目标要付出艰巨努力。
智能制造是未来方向
2014年,滴滴打车、网络众筹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应用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全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增长了18%,尤其是全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2万亿元,增长20%。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工业生产的运作模式。
毛伟明指出了两个数字,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4%,五年来增加了4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工序中数控类工序达到30%,同样提高了4个百分点。智慧工厂、智慧车间等智能生产环节越来越普及,互联网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基础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步伐不断加快,基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业态条件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进一步深化。
在此大背景下,工业要想获得持久发展动力,与信息化进行深度融合无疑是必由之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智能制造。德国提出了工业4.0,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均体现了制造业领域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这将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毛伟明表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将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下一步将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提高智慧制造能力。
目前,我国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仍主要集中于生活互联网,下一步,生产领域、生产资料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将会得到极大提升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发展机遇期。为利用好这一机遇期,毛伟明表示,工信部将围绕“两化”融合制定标准化的推广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发布和国际化,对工业企业深度融合信息化的典型进行认定和推广,使更多企业能够在智能生产方面取得有效提升。
(本报北京1月27日电 本报记者 杨君)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