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艺术家提倡人文关怀精神
这次展览最受市民欢迎的是冯果川的《玩的风景》,由钢索制成的网状几何造型,平时可供游客游乐,假日期间更有许多小朋友在此荡秋千,玩得不亦乐乎。张凯琴说:“在冯果川看来,桥下面因为顶梁柱的支撑而留下很多的空间,平时也很少有人到那里去。他就想着怎么把这个空间利用起来,他想到设计出一个老少皆宜的‘玩具’,让陌生人都可以互动起来,所以他那件雕塑很成功,与市民亲密地互动起来了。”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来,公园的管理人员应该从贴近市民的生活出发,公共的东西就应贴近大众生活。雕塑师杨光说,“像有些雕塑就是一个标志,它不需要更多与公众互动,而公共空间艺术则提倡更多公众参与进来。”
杨光参展的作品《银河》是用废弃的光盘制作而成的,张凯琴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银河》放置在排污沟出口的河面,他利用废弃的光盘很巧妙地与当年这里的排污口流出很多乳白色的泡沫结合起来,让人看上去与光盘呈现的效果是一样的,美丽而忧伤。”
正如杨光所说,这次展览主要考虑公共空间的地理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切合,这些雕塑与空间又是怎么和谐相处的。“我之前主要用电子废弃物的材料来做雕塑,从而使人们思考生态雕塑带来的问题。”
杨光说:“这件雕塑的灵感是来自以前那条河流,排污的脏水会在河面产生一种白色泡沫。我们正身处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科技也不断发展,每天都有日新月异的东西产生,这一过程必然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会不会使人类走向反自然的道路?这背后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
杨光认为,每件作品都有艺术家想表达的人文精神。雕塑师张齐努的《宛转溪流》,用树枝材料做成像肺部的血管放在河流里,跟流水、石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现场不断有各种垃圾顺流而下挂于树枝之上,好像我们的肺部不断遭受污染和侵蚀,这给作品增添了意外的效果。
国外雕塑进入深圳的公共空间
孙振华认为,“从2000年开始,中心公园的南侧,逐渐变成了一个国际雕塑园区,成为放置国际友好城市赠送雕塑的专门场地。对深圳而言,这当然是意味深长的,国外雕塑陆续进入深圳的公共空间,使它在文化上,成为更进一步向国际开放、互动、交流的一个标志。”
这次展览邀请来自美国、韩国、保加利亚的艺术家参与,更是进一步开拓了深圳公共雕塑的国际视野。张凯琴说,“国外发达国家把公共艺术空间展览做得很成熟,他们把公共艺术空间分为很多类型,他们对不同的公共空间艺术的理解和操作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包括了一些永久性的标志雕塑展和非永久性的雕塑展。往往像国外的大型建筑,它是留出一部分公共空间来做与周边环境结合的公共艺术展,这是法律规定的。民间还有很多公共空间艺术的组织,另外有设立公立和私立的基金扶持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
张凯琴认为,在国内公共雕塑做得比较好的是上海,他们会利用世博会活动背景做一些雕塑展和建立一些雕塑公园。他们会在展出的公共雕塑当中,考虑是否适合放在这个空间而收藏这件雕塑。
张凯琴说,这次选在深圳中心公园展出,是因为那一片地区曾是深圳污水治理的示范点,当环境治理好了以后,加入艺术设计,是为了让大家在享受好环境的同时,能够继续反思我们曾经带来的破坏。
另外,张凯琴认为,我们也要花时间来培养公众参观的好行为意识。很多人参观公共空间的艺术展还不知道恰当的举止是什么,像香港艺术家梁美萍的作品《走钢线的鱼儿》就被“淘气”的游客打掉了。或许我们喜欢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但没有考虑到这是公共的东西。(晶报记者 叶长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叶长文摄)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