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海珠桥雕塑标点符号出错 施工单位紧急更改

2013年08月28日 09:47   来源:南方日报   

工人按照图纸对海珠桥雕塑文字的部分标点进行修改。 刘怀宇 摄

  最近有市民提出,海珠桥雕塑竖排的文字说明竟然配上了如今使用的横排标点符号。昨日,经一名国家级文字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后,施工单位已开始紧急更改雕塑中出现的错漏。

  另外还有市民希望,大修之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海珠桥”题字,最好按照当时的原样由右往左排列。对此建设部门相关人士回应称目前正在考虑市民的这一建议。

  标点符号呈横排格式

  昨日,本报报道了海珠桥雕塑出现的一些错漏,比如在“2013年”的年份碑上,第一句“二零一三年,人民政府……”的“二”字上面一横的墨迹已经看不见了,还有最后一句“海珠桥历经沧桑,今朝重现风华”中的“桑”字,墨迹明显比其他字都要浅。

  还有市民则反映,现雕塑上说明文字格式是竖排从右往左书写,但标点符号的使用却没有按照竖排格式,比如一些引号仍然是横排格式的写法,感觉有点不伦不类。“海珠桥代表着广州的悠久历史,希望能够尽快把这些错误改正过来。”

  广州市建委相关人士昨日回应称,他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已经紧急联系到了国内一名古文研究方面的顶尖专家,对雕塑上的所有文字全部过了一遍,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海珠桥雕塑上的文字并无错漏指出,但标点符号确实使用不当。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海珠桥见到,已经有工人用铜气焊熔剂喷在了雕塑上,每块雕塑都有多处修改的地方。记者见到工人们都拿着一张修改图纸,按照图纸上有红色圈圈的标点进行修改,一个碑上大约都有十几处标点要修改,有的是逗号位置重新刻在正中间的位置,有的是部分双引号改成直角引号……

  一名正在施工的工人告诉记者:“我们争取当天就修改好,最迟应该第二天就可以完成。每个雕塑都大约有十几处标点符号要修改,都挺麻烦的。”该工人还表示,已经修改的标点符号颜色与原本的有差异,因此改完后还会有后续的修补。

  市建委相关人士表示,他们要求建设单位要立即着手进行改正,“这些错漏的修改由施工单位负责,政府不会因此多花一分钱。”

  “海珠桥”题字排列未定论

  昨日,记者在海珠桥上还见到,继北跨钢梁上部安装了“海珠桥”3个题字后,南跨钢梁上部,也有几名工人们正紧张地安装“海珠桥”题字。南跨钢梁上的题字原本都用白色的包装纸包裹着,颜色、大小与北边的一致。

  昨日还有市民提出质疑说,大修之后的海珠桥上面的题字虽然确实是粤籍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胡汉民题写的,但1933年海珠桥落成时,“海珠桥”三字镶刻在中跨钢梁上,并不是在南北边跨上。另外,当时“海珠桥”三字是从右往左排列的,原本的题字还包括胡汉民的落款和印章。市民建议,海珠桥大修后既然提出要修旧如旧,就应该更彻底一点,“海珠桥”题字最好按照当时的原样进行。

  施工单位介绍,以前“海珠桥”三字镶在中跨钢梁上,但如果现在仍然镶回原位置,无法满足车辆通行高度,经考虑决定镶在更高位置的北跨钢梁顶部。

  至于“海珠桥”三个字的摆放,广州市建委相关人士昨日表示,他们正在考虑是否要接受市民建议,但目前尚未有定论。

  别沦为小贩天堂

  记者走访时发现,海珠桥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上,有不少建筑垃圾还没清除掉。桥上更有不少生活垃圾,例如烟头、纸巾、胶袋等。一位市民表示,桥上应该安装垃圾桶,或者安排清洁工定时进行清洁。

  记者还发现,尽管尚未通车,但海珠桥已经吸引了走鬼们的注意。昨日接近傍晚时分,不少小贩、走鬼都走上海珠桥“趁热闹”,霸占了部分的人行道。有的在卖单车的配件,有的在卖时尚包包,更有的在卖臭豆腐、煎炸烧烤。很多市民都对此有很大意见,希望城管人员能加强管理,别让海珠桥沦为小贩天堂。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