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份"深改"出实招 多地GDP主动踩刹车

2015年01月30日 17:06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中国各省份“深改”出实招 多地GDP主动踩刹车

启幕 商海春作 新华社发

风光不再 徐骏作 新华社发

杨嵩孛、黄兴华制图

  在1月7日河北两会率先“登场”之后,中国各省区市陆续进入了“两会时间”。截至1月28日,除吉林、广东、海南三省外,其余28省区市均已召开两会,并“晒出”了各自的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各地如何应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根据中央顶层设计展开改革?这一切,都能从地方两会上找到答案。作为观察中国各地发展理念与趋势的“窗口”,地方两会备受瞩目。

  1新常态:

  多地:GDP主动踩刹车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理解2014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的话,非“新常态”莫属。

  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从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此前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也将转向创新驱动。因此,如何应对新常态,就成为各地两会的重要议题。

  据本报不完全统计,“新常态”一词至少在15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其中北京出现11次,宁夏10次,青海和贵州各9次。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GDP增长7.4%,较前年有所放缓。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则进一步印证了中央关于“新常态”的研判。除西藏完成12%的GDP预期增幅外,各地受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环境治理等因素影响,均未完全实现去年初提出的预期增长目标,其中资源大省山西的实际增幅,更是与预期相差4.1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两会上,对备受关注的GDP增幅问题,各地都在主动“踩刹车”。本报统计,到目前为止,相比2014年的预期增速,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下调了GDP增速;作为全国深改的“排头兵”,上海更是直接取消了对GDP增速的预期目标。

  东中西部对GDP的预期各有不同。比如,北京、河北等省市努力“保七”,宁夏、新疆则告别GDP增长的“两位数时代”;中西部地区增速虽仍高于东部,但分水岭已从之前的10%变为8%。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种‘下台阶’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政策强刺激和过度干预不仅难以扭转局势,还会有留下‘后遗症’的风险。”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驱动力量在短期内需要通过降低增速来实现。在这一点上,各省区市工作报告都体现了改革的决心,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展现了正确的政绩观。”

  有评论认为,现阶段搞GDP崇拜是落伍,不再考量GDP则是“任性”。对此,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工对本报表示,在我国目前的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社会财富也是国家地位的基础,GDP仍然重要,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要在改善民生和保护环境的强约束条件下追求高品质的GDP,而非不计一切代价盲目求速度。

  淡化对GDP增速的关注,是为在发展的“含金量”上下工夫。今年地方两会,“创新”、“改革”都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比如,北京就提出,将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计划安排资金超过450亿元,其中部分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上海在率先取消GDP预期目标的同时,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放在2015年工作首位;将增速定为6%的辽宁,则表示要强化“质量关切”,“用过去拼速度的那股劲儿来追求高质量”。

  全面深改的关键之年,如何形成正确的GDP观,把握经济发展中速度与质量的平衡,对各地政府仍是挑战。

  2增长点:

  地方抱团对接国家战略

  经济空间格局优化是调结构的重要一步。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作为2015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提出,并确定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国家战略定下调子,各地纷纷寻求对接。

  在海陆丝绸古道,青海、江西、宁夏等逾20省区市在工作报告中表示要融入或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新疆、福建分别提出打造“核心区”,西藏则要打通“南亚大通道”,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而在甘肃,去年出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已经让他们尝到了国家战略的甜头—2014年,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达成经贸合作项目合同及协议83个,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3年的18%提高到23%。

  在万里长江两岸,贵州、湖南、四川等9省,或承东启西,或连接南北,依托“黄金水道”携手盘活资源。重庆更是“左右逢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节点。

  同时受到三大战略共同辐射的山东和浙江,则主动提出融入三大战略,整合全省海陆资源,利用叠加优势,精耕“十三五”规划。

  上海自贸区成功运行一年之后,对自贸区的热切期盼,也成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江苏等地提出要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对接互动”,福建、广东、天津三个新自贸区则将复制“上海经验”,进行制度创新摆在重要位置。面对对外开放新棋局,陕西、甘肃、河南等地也提出,将“设立自由贸易园区”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目标之一。

  “抱团”的臂膀在国内,眼光在国外。比如新疆就表示,将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及面向中西南亚和欧洲的物流通道、信息通道建设;云南的政府工作报告则表示,要发挥桥头堡作用,争取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工作委员会支持,加快连接周边国家的综合交通、电力、信息和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

  “抱团”让区域发展一体化,但“抱团”目标不只一个。河北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视为最大的战略机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率先实施三地交通联通、生态联防联控和产业对接协作三大突破,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拼接出全国互联互通清晰脉络。冯飞表示,“闻鸡起舞”固然可喜,但步入实操阶段,在国家整体战略部署的棋局中,各地只有因地制宜走出有个性的“棋路”,才能进一步享受“红利”。而对于“关联度不高的地区”,还需政府冷静规划。“与其牵强附会,不如利用地区比较优势,优化结构,寻找合适的道路与内生的动力。”冯飞说。

  而在深化改革方面,“国资改革”也成为各地两会的重头戏。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任务时,31个省区市均提到国企改革。

  比如,贵州提出,将围绕市场主体发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积极稳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步提高民营经济比重。而在四川,2015年将启动省属一级企业具体分类,实施省属企业分类监管;对竞争性国有企业,先在下属子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幸福感:

  突出民生保环更接地气

  经济发展只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不是唯一的抓手。有质量的发展是为了带来有质量的生活,政府应当更多考虑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舒适感。

  曾经,地方两会多次出现GDP“打擂”的情况。但如今,关于增长指标的“军令状”不再,“民意民愿”落实如何、怎样落实,就成为如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戏。交通、养老、大学生就业、医疗改革……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一项,都是“总关情”的民生事业。

  比如,2014年,江苏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在内蒙古,这一比例也高达63%。上海和江苏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将新增5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湖南、重庆、云南等地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指标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山东、广西、河北、宁夏、新疆、甘肃则争取让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

  在城镇化探索中,各地也逐渐走出“为城镇化而城镇化”的单级思维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江西、北京、云南、新疆、上海等省区市纷纷提出,将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让“乡愁”留得住。

  而今年,有13个省区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治霾。北京目前正研究拥堵费、机动车排放标准等政策,力争进一步降低机动车的污染排放;天津和河北则计划今年PM2.5下降幅度不低于4%,同时均用“铁腕”一词来描绘治污工作。河北还进一步提出,将利用科技治霾,同时将治霾“法治化”。在浙江,政府将治霾列为“民生实事”之首,表示PM2.5的指标将与领导干部考评挂钩;在江苏,2014年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9.6%,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则增加到15亿元。

  养老也是多地代表委员关心的热题。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北京听取了958位区县人大代表和491名群众代表的意见;上海市民政局则表示,养老机构内设护理床位也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湖南,企业的退休养老金今年将进一步提高;而在河南,有代表委员建议,新建的小区中,应当“强制性”配套建立养老院。

  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各地又将如何破题?

  依法治国,首先需要政府依法治权、依法决策。今年地方两会上,半数以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将进一步简政放权。

  而在北京的两会上,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开篇即谈 “防止冤假错案”,是6年来的第一次;河北提出将在微博等平台上公开审判流程信息和执行信息,提高法院审判的透明度;宁夏则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行政权力的依法规范和公开运行。申孟哲 李浏清 胡缤心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