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8日 刘伟平)

2015年02月04日 11:46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1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8日在甘肃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甘肃省省长 刘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一手抓“3341”项目工程建设,一手抓“1236”扶贫攻坚行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完成了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后的各项预期目标。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835.27亿元,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7759.6亿元,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4亿元,增长12.6%;进出口总额86.5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2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增长12.3%;城镇登记失业率2.19%;人口自然增长率6.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2.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特别是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2:42.8:44,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经济增长增幅,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良性发展的好局面。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我们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谋划和落实各项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

  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作为“先手棋”,整合组建省卫生计生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各减少1个,指导市县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对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农牧厅、省商务厅4部门“三定”方案作了调整优化。省级政府部门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85项,对保留的事项减要件、减程序、减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平均办结时限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省市两级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机制,增强了招投标领域的透明度。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9.27万户,总量达到111.2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4.41万户,新增户数比上年增长90%。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制定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和21项配套制度,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按功能定位推进分类监管。选择5户省属企业分别在推进政企分开、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探索实践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其余30户省属企业已制定“一企一策”改革实施方案。省直部门管理企业改制脱钩工作有序推进。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出台30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中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省级推出首批100个引入非公资本投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组织开展民企陇上行活动,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1%。

  财税金融改革深入实施。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全省“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支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省级财政专项由500项整合压减到227项。落实“营改增”试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税负10.3亿元,减负面达到98%。启动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制定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实现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6.83%。全年实现直接融资603.32亿元。

  城乡一体化改革步伐加快。在15个县和30个建制镇开展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合理确定了大中小城市及建制镇落户条件。48个乡撤乡改镇。全面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1市4县区开展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试点。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出台政策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3万人,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1.4%,比上年提高1.3 个百分点。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扎实开展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等各项农村改革,3个整县推进、28个整乡推进、55个整村推进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权属调查375万宗、调查率77.8%,集体建设用地调查6.12万宗、调查率75.28%。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38万亩,新增集体林权流转面积71.46万亩。启动4个县草地农业发展试点工作,在农牧互补、草畜良性互动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发展到3627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3万个。庆阳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科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获科技部批准,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出台科技成果奖励、科技成果登记管理、专利权质押融资等政策措施,新组建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年取得有效发明专利3252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15亿元。

  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职业院校分类招考、高校考试招生等改革稳步推进。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甘肃新华书店飞天传媒股份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在41个试点县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稳步推进,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顺利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办法,在5个县区开展“救急难”试点,全省投入临时救助资金2.12亿元,惠及29.9万人次。

  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开通兰州至迪拜、第比利斯、新加坡3条国际航班和中欧货运班列“天马号”(武威至阿拉木图)。“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成功举办“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合作对话会”、第二十届“兰洽会”、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三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节会,累计有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与意大利、伊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4个州及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甘肃影响,形成了合作共识。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甘肃段比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全年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达成经贸合作项目合同及协议83个,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3年的18%提高到23%。

  二、沉着应对困难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认真落实国家稳增长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应对下行压力,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力促经济平稳运行。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种养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草食畜牧业,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总产量达到1158.7万吨,畜牧业增加值增长4.9%,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净增628元。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帮助企业解决煤电运等困难,落实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加大对规模以下转规模以上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止滑扭亏稳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抓投资保增长,争取中央各类投资360.9亿元,增长9.5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835亿元,增长30%。开工建设高速公路592公里,建成300公里,实现所有市州和48个县市高速联通;开工建设二级公路1100公里,建成705公里。铁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规模和在建里程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年续建和新开工铁路项目12个,在建铁路总里程2418公里,新增铁路运营里程798公里,兰新高铁开通运营。中川机场二期航站楼工程已建成,陇南成州机场可研获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实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33项,引洮供水一期建成通水试运行,引洮入潭、靖远双永供水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兰州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

  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兰州新区全年实施产业项目112个、基础设施及其他项目155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5亿元,增长44.4%。酒泉风电基地二期300万千瓦项目基本建成。陇东能源基地开发规划获批,全省煤炭生产能力达到67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191万千瓦。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天水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酒泉、嘉峪关融合发展,促进金昌、武威经济一体化。35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聚集功能显著增强,完成生产总值1350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19.75%。深入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科学发展的着力重点,大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八个领域公开遴选首批重点扶持的16户骨干企业,采取聚焦政策、整合部门扶持资金、运用市场化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综合性措施,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7.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8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13年的7.2%提高到10%左右。兰石重装成功上市。光电、风电产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并网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00万千瓦、1000万千瓦,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深入实施“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工程,累计建成11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新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4户。推进传统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电解铝液直接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铜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全部关闭76处年产3万吨以下小煤矿,淘汰铁合金2.36万吨、电石10万吨、水泥80万吨、平板玻璃60万重量箱,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6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6%。支持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地方金融业加快发展,民生银行兰州分行挂牌营业,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79.35%、提高6.2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22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万亿元、增长25.54%,增幅位居全国第二位。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保险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建成淘宝“特色中国-甘肃馆”和线下实体馆,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增长40%。发挥我省通道优势,积极打造兰州国际港务区等现代物流产业园区,推动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8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启动5个国家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试点。

  四、大力推进扶贫攻坚,贫困地区面貌有了新变化

  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以“六大突破”为重点,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成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1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70%,提高12个百分点;解决180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80%;改造农村危房20万户。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加快发展牛羊养殖、马铃薯、中药材、林果、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完成8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在易地扶贫搬迁上,投入资金60.6亿元,实施易地搬迁4.68万户23.34万人。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新建改扩建乡镇幼儿园316所,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51万平方米,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定向招录本专科学生8057名。实施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项目1463个,通过民生实事项目招录1500名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到贫困乡镇卫生院工作。全省建成6625个行政村“乡村舞台”,覆盖率达到41.39%。在财政金融支持上,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32亿元,增长41.5%。新建贫困村金融服务网点401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发展到3944个,面向贫困地区的小额贷款产品达到20多种,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的“双联”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金融产品达到10种以上,贫困地区贷款余额增长25.05%。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23.48亿元,办理再贴现113亿元,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居全国第三位。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43.4万人,其中32.8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两后生”学历培训教育22万人,贫困群众创业就业能力不断提高。

  五、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尽心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级财政下达339亿元资金,年初确定的10项23件为民实事全面完成。加强就业创业工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5%。新增城镇就业43.5万人。输转城乡劳动力538.6万人,创劳务收入815.6亿元。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5%,农村五保户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25.5%,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月人均60元提高到65元。首次为全省10万名特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新增养老床位1.36万张。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8.89万套,基本建成13.49万套,发放公共租赁住房补贴2.34亿元。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岷县漳县地震灾区城乡居民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完成目标任务,岷县5·10雹洪灾后重建任务总体完成。强化污染综合防治, 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兰州市按新标准优良天数达到250天,同比增加57天。建成67个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列入国家规划的重金属污染重点治理项目有26项建成运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11个县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目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201万名学生。19.9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新增2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麦积山石窟等5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金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有69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列入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创新“双拥”工作机制,军地援建“双十工程”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第八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九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三届特奥会。制定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强化全过程风险管控,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7%。加强灾害预警和应急调查,主要灾害易发区域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校园安全、街面防控、道路畅通、服务提升、警务公开等服务民生专项行动,平安甘肃建设全面推进。强化基层运转保障,乡镇公用经费省财政补助由23万元提高到50万元,村公用经费省财政补助由0.8万元提高到1.5万元。

  六、牢牢扭住整改任务的落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

  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规定,建立责任制抓省政府整改方案的落实,坚持力度不减、措施不松。开展窗口服务、政策落实、行政执法等领域专项治理,着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加强督促检查,推动重大部署和重点任务落实,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整治惠农资金和城乡低保发放中的不正之风成效明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修订省政府工作规则,完善财政资金、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管理制度,健全办公用房、因公出国、公务接待等管理办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659件人大代表建议、767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现行320项行政审批项目已全部进驻省政府政务大厅,实行集中统一公开办理。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部,制定政府规章6部。建立省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审计监督,政府系统纠正违规资金159.66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612人,移送司法机关104人。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在外部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内部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效实属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甘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驻甘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甘肃发展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困难增多,投资增长势头减弱,消费拉动乏力,外需支撑不足;原材料工业占比较大,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推动企业成为真正创新主体的成效还不大,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健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城乡基础设施薄弱,铁路和高速公路密度小,通村公路尚未实现全覆盖,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突出;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保护压力大,生态建设任务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扶贫攻坚难度加大,扩大消费的任务艰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服务能力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