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5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的压力仍然很大,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紧扣目标,强化举措,着力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抓项目、增投入,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抓住用好投资这个“压舱石”和“顶梁柱”,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强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牵引作用。围绕构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生态等五大支撑体系,持续谋划开工建设一批大项目。公路建设要适度超前,力争实现“三个基本、两个突破”,基本实现高速化公路通市州、二级以上公路通县区、硬化道路通乡镇,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O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铁路建设要乘势而上,基本建成格敦铁路青海段,加快建设格库铁路,全力争取西成铁路开工。机场建设要大力推进,确保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果洛机场完成校飞,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二期主体完工。能源建设要加快步伐,统筹推进水电、火电、太阳能和风电及电网能力建设,力争新增各类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全省电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基本建成果洛、玉树6县主网联网工程,实现国家电网主网全覆盖,全面消除无电地区。水利建设要加大力度,在引大济湟工程“两贯通、一蓄水”基础上,尽早实现大通河向湟水河流域调水。全面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北干一期工程和石头峡水库,加快推进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等工程,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和蓄集峡水利枢纽、夕昌水库、黄河干流防洪等工程。信息化建设要紧跟前沿,加快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物联网、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等重点工程,确保宽带乡镇全覆盖、网络实现村村通。生态工程建设要持久攻坚,抓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工程,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二期前期工作,加快实施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工程,筑牢“一屏两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突出项目前期和多元化投资两大关键。瞄准盯紧国家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和市场需求,加快重大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推动西宁经昌都至昆明和格尔木至成都铁路、青海湖和久治机场、西宁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争取中央投资增幅高于全国预算投资增幅,探索组建若干透明规范、可持续的投资开发公司,以PPP模式集中推出一批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新兴城镇化等方面深入谋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二)抓三农、上水平,大力促进增产增效增收。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继续加大投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农牧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效能,依靠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综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竞争力,力争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
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加快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实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奶牛“出户入园”计划,推广牦牛藏羊高效繁育养殖技术,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发展循环农牧业,推动农牧交错地带草畜联动试点,加强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围绕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树立高原绿色有机品牌,从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上拓展增值增效空间,争取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努力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
改善农牧区生产条件。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规划内大中型灌区改造等任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建设和质量提升行动,保护好良田沃土和绿色家园。提升设施农牧业发展水平,实施集中连片温室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
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牧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整县推进工作,扩大规范农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范围。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供销社和农垦等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加快培养新型农牧民,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激发农牧民的创造、创新和创业活力。
(三)稳增长、调结构,着力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根本路径。以生态保护倒逼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升级,以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升质量。把稳增长作为当务之急,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地保企业保市场,重点支持50O户规上工业企业稳定生产经营,为促就业、调结构提供支撑。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完成工业投资8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0%和8%。突出抓好100个重大技术进步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争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铝镁合金等项目投产运营,实施锂电产业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轻工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等四大工程,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能力提高到80%。优化实施地质找矿行动,力争资源能源保障水平有新提高。我省多年的实践表明,传统产业突破有道,新兴产业蓄势待发,只要培育特色、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够让老树发出新枝,让幼苗长成大树。
力推服务业提速发展、创新业态。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坚持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一批景区提档升级,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和冬春旅游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自驾游行动,争取实现旅游人次增长1O%、总收入增长18%。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融资租赁、节能服务等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力争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建成运营。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养老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6大领域消费工程,让大众消费汇小溪成大河,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力推园区经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突出项目、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加快打造15个重大产业基地。推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实施循环化改造项目,延伸升级产业链条,全力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加强海东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县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力推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培育品牌。坚持抓大扶小,推动大中小企业联动发展、上下游产业对接共赢。深化行业整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趋势,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争取新增成长型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新培育规上企业5O户。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既铺红地毯又把入口关,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力争到位资金增长10%。
(四)当先行、做示范,合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从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好大自然赐予的绿色财富,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加快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发现问题的限期整改。深入开展“家园美化”行动,重点在三江源地区、铁路沿线、国省干道、旅游景区、主要乡镇所在地整体推进,提高乡村连片整治覆盖率。抓紧木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矿坑和渣山治理、植被和湿地恢复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清洁水行动,巩固提高湟水河治理成果,开展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今年所有县城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编制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要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型重点示范工程。在东部地区,抓紧谋划实施一批环保产业项目,努力创造竞争新优势。在柴达木地区,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耦合发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品牌。
构筑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健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政策和产业准入目录。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县域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强化生态保护属地责任。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力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全面启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争取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实施范围,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充分利用青海生态品牌的放大效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让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五)抓统筹、促均衡,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完善点上开发、面上保护机制,健全以城带乡、区域合作机制,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强化规划对城镇化的引导调控作用。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色、人文特点,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镇化率超过5O%,让全省一半以上人口在城镇安居乐业。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推动西宁、海东城镇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引导城镇建设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防止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启动“三规合一”试点,推动海东和格尔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取得明显进展。
提升城镇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支持西宁市充分利用南北高速环线,构建内网外环的交通新格局,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政策,有序推动进城农牧民市民化,让他们生活得更踏实、更舒心。
加快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在交通沿线和人口集中地区再建设16个“美丽城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以新建300个“美丽乡村"为载体,统筹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住房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惠民、农牧民素质提升等工程,促进田园风光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
推进区域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让各地发展更具特色、更有活力,在打造“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品牌上取得新成效。重点打造东部城市群增长极,支持西宁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新片区开发,加快海东核心片区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柴达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环湖地区特色发展,打造绿色精品小城镇。推进青南地区平安与振兴,巩固玉树灾后重建成果,实现生态和生计共赢。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