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2日 郝鹏)

2015年02月04日 11:29   来源:人民网   

(点击查阅更多201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郝鹏作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2日在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 郝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三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成为贯穿全年的突出矛盾,我省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2301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252亿元,增长12.3%,总财力达到15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3元、增长12.7%,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8%,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调控引导,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针对经济运行的苗头性问题,我们快速反应,果断出台支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流通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把握了工作主动权。财税与金融合力支撑力度加大。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0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58亿元,发行地方债107亿元,减免企业各类税费70.3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366亿元。出台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新增贷款784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300亿元,增长22.4%,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400亿元。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作用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9亿元,增长2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7.5%,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51%。完善促消费的政策举措,信息消费超过1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4.6亿元,增长13%,人均突破万元大关。农牧业增量提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良种良法推广、新型经营组织培育等力度加大。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的露地蔬菜补贴机制,黄河谷地菜篮子建设取得新成效。水产养殖增长50%,林产业加快发展,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2%,为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做出了贡献。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实施50个重大技术创新和100个技术改造项目,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合金材料、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达到410万千瓦。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三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装备工业均增长30%,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均为近年来最好成效。服务业结构升级。完善金融市场,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快速发展,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邮政服务填补乡镇空白点270个。旅游业品牌发力,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O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O亿元。

  二是突出项目带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继续下大气力改善发展条件,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时五年的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跨进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以通玉树高速化公路基本建成为标志,全省高速化公路突破2000公里。德令哈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校飞,民航发展进入快车道。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蓄水,调水总干渠可望近期全线贯通,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水利“一号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祁连机场和果洛、玉树主网网外6县联网工程全面开工,格敦铁路、果洛机场、牙同和花久高速建设等加快推进。探明深层卤水钾盐、有色金属等一批重要资源,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这些重大成果,增强了区域发展的竞争力。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探索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祁连山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南北两山绿化等工程顺利实施,治理区域增绿增水增收效果明显。湟水河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黄标车淘汰、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开展拉网式生态环保大检查,统筹开展木里矿区、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经过努力,我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三是加大统筹力度,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关键举措,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强化支持各地特色发展的差异化政策。东部城市群强力推进。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兰西经济区地位稳步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环湖地区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青南地区交通、能源和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省与甘川交界地区面貌呈现可喜变化,玉树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全面完成。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达到49.8%。改善城乡风貌,推动一体化建设,16个“美丽城镇”品质显著提升,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全省已有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四是全力保障投入,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面对财政收入增幅减缓的困难,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民生投入超千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5.6%,有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就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117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实施养老、医疗、低保等11项提标政策,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行城乡低保有进有退、动态管理,取得扎实成效。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新建城镇保障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1.05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6.5万户。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体现。投入155.9亿元,增长2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居全国中上水平,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新组建的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医疗条件继续改善。投入8O.1亿元,增长16.9%。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大病医保等走在西部前列,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8%以上。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9‰。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27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开工,收缴和置换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备全部完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7.5%。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在全国率先将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减少贫困人口2O.9万人,解决了27.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公共安全不断加强。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1%和14.6%,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

  五是有力有序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新优势、创造新动力的根本之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在经济领域出台27项改革政策和51项配套措施,财税、投资、外贸和流通体制及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经营权规范流转、集体林权流转、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等试点启动。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1.2万户,新增市场主体5.5万户。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目标考评等改革扎实推进。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着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寺院,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深化平安青海建设,依法推进社会治理,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改进法律援助服务,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

  过去一年,我们大力提升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和环湖赛等重大经贸文体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大美青海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互联互通,与中亚南亚国家建立多个合作平台,新缔结3对国际友好城市。深化对口援青合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增长25%。出台支持政策,进出口总值增长22.5%。去年底我省向西开放的又一通道——格库铁路开工建设,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青海扩大开放进入新阶段。

  六是坚持从严治政,政府自身建设和治理能力得到新加强。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三基”建设,狠抓作风转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查,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努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新一轮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州县机构改革全面推开,省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运行,市州县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普遍建立。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4项,提前一年完成了省级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我们大力实施依法行政,出台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实施意见。全面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扩大政务公开,加强土地、矿产、民生、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三公”经费预决算实现全部公开。我们注重提高政府决策和行政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47件、政协委员提案325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制定政府规章5件。我们加大“双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力度,促进了国防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住了复杂经济环境的考验,收获了一份付出艰辛努力、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深化了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生态保护第一新要求的认识,积累了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过去一年的工作,为实现“十二五”目标乃至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青海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特殊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工业增速回落,投资拉动趋缓,稳增长的支撑亟待强化;要素保障和约束条件趋紧,过度依赖资源的路径和开发模式难以为继,调结构的力度亟待加大;财政减收因素增多,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加剧,惠民生的能力亟待提高;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促改革的进程亟待加快;行政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时有发生,新常态下善作为的能力亟待增强。我们要直面矛盾,迎难而上,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两难、多难”问题更加显现,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加剧;另一方面,国家更加注重定向调控,重点支持薄弱环节发展,建设“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正视自身转型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风险,更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振奋精神,牢牢抓住一切机遇,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努力以新常态下的新作风、新作为,凝聚科学发展的正能量、创造政府工作的新业绩。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增长,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依法行政,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改善民生,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协调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O%和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十二五”国控目标。这些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现阶段我省经济增长潜力和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既可确保“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又能为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做到缩小差距不动摇、增长调速不减势。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增长目标是预测性、指导性的,我们将加倍努力,争取实现更好结果。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我们将坚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根本要求,着重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点,努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生态保护第一是立省之要,是我省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我们将贯彻省委决策部署,自觉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在守住生态红线的同时,确保增长不滑出底线,为稳定就业、居民增收提供支撑。重点是:抓住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培育新增长点的政策机遇,通过开发优势项目增加有效投资,形成多领域多元化支撑扩投资的新格局;主动把握消费升级和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更加重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消费需求,形成多点支撑扩消费的新格局。二是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加速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必须迈过的坎。我们将坚持以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在战略上打好持久战,在战术上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时限,打赢攻坚战。重点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努力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上取得更大进展。三是把握宏观政策与主动作为的结合点,全力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蕴含的重大机遇,把国家和我省已出台的政策措施组合好、落实好,增强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协调性。重点是: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稳定器和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金融资源调控力度,保持社会融资和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增长;深化财政金融与产业、投资、价格等联动机制,努力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