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5年目标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四届四次党代会明确了“一都三城”的战略目标,这是市委对台州未来发展的重大谋划,是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回应人民期待的现实要求。面对城市发展新定位,我们要凝聚共识、深化举措、加快推进。“一都三城”:“一都”是发展定位。现代化港湾都市区,立足台州三个海湾的自然禀赋,顺应湾区经济、都市区发展趋势,体现台州在省域城市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层级。“三城”是战略支撑。国际智造名城,立足台州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大趋势,体现国际化、智能化导向;海上丝路港城,立足台州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对接国家战略,体现开放型、外向型导向;山海宜居美城,立足台州山海兼利的生态特色,落实“两美”浙江建设,体现可持续性、人文性导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全面把握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本质特征,坚持以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稳发展适应速度变化,着力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面对依法治国新要求,我们要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依法办事作为基本要求,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市民依法维权、社会依法治理,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只要我们谋长远之策,强发展之基,行惠民之举,就一定能够再创发展新业绩。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认真落实市四届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新布局,围绕“一都三城”的战略目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治环境、惠民生、强法治,着力实施十大行动,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以上、9%以上,快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省目标衔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重点实施十大行动:
(一)实施都市区建设行动。
推进都市区建设。深化城市规划研究,编制都市区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市区融合发展,促进公共设施合理配置、共建共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都市生活品质。实施城乡建设“七五”工程,着力打造综合服务区、商贸核心区、生活休闲区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的“都市核心”。推进市区重点区块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中央生态公园竣工。加快西商务区玉兰广场建设。商贸核心区银泰城市综合体结顶,启动心海生态文化园项目。推进环白云山和星明工业小区改造。加快绿心生态区植物(雕塑)园建设。推进高铁新区、江北中心商务区、江口区块和新前城市新区建设。加快西市场园区建设,加速飞龙湖成形。加快月湖绿岛新区建设。深化椒江两岸规划研究,推进江滨公园西进和滨江公园东延,加快椒北开发。加强市区西部山区保护开发。推进副中心城市和美丽县城建设,加快临海美丽县城示范城市建设,推动温岭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支持玉环撤县设市,打造天台“名山福地”生态城,建设仙居中国山水画城市,加快三门“三港三城”建设。实施新一轮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中心镇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省、市特色小镇。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沿海高速台州段建设,金台铁路及头门港支线、杭绍台高速、台金高速东延二期开工,争取台金高速市区连接线、市域铁路开工,加快市区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前期。力争签订机场迁建协议。大力实施“一绕三环三纵三横”市区骨干路网规划,加快构建“快速路+主干路”的城市路网。完成市府大道东延至九塘坝,推进内环路、聚海大道、甲南大道、现代大道、桐江大道、海城路建设。完善城市生活设施配套,加快椒江污水处理厂三期、黄岩江口污水处理厂二期、市区天然气高压输配管网工程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扩建工程、市区餐厨垃圾处置中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档、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多城同创”,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化“三改一拆”工作,实施“创无违建县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交通治堵,积极创建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加强城市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二)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行动。
强化自主创新。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发挥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创新平台效用,深化与中国药科大学、东南大学战略合作,共建北大-台州金属燃料电池研究中心。积极谋划台州科技城,创建省医药高新区,推进台州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创投基金,促进科技金融合作,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建立科技金融创新众筹中心。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0%。推进“500精英计划”,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和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创业创新人才规模。
建设工业强市。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用智造升级“台州制造”,推动台州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健全工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机制。抓好医化、汽摩等行业转型提升,推进36个县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变低小散为高精专,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培育发展高铁、石化产业。依托32家上市公司,扶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单打冠军”,推动并购重组,加快形成一批代表现代工业水准、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规上企业200家以上,帮助和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推进“四换三名”,深化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国家电机及机械零部件、泵业检测中心建设。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七大产业。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落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加强智慧水务、智慧管网建设。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电商全产业链,加快电商园区崛起,与清华大学共建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台州分支机构,力争成功申请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牌照。加快电子口岸建设,争创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加快发展创意经济,鼓励工业设计、动漫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健康经济,推进健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千亿产业的要求,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市场营销,争取天台山、神仙居成为5A级景区,支持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温岭长屿硐天景区创建5A级景区,加快市绿心、大陈岛旅游度假区、石塘半岛旅游区、三门中国亚热带植物园建设,打造仙居绿道休闲产业经济带,推动大陈全岛旅游化,争取成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还贷方式创新,支持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做专做强,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推进农合机构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加强商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推动专业市场转型发展,加快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繁荣商贸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市中心粮库一期工程竣工投用。加快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快递物流园区集聚,做大做强骨干快递企业。推进15个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会展业发展。培育总部(楼宇)经济。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实施融入国家开放战略行动。
扩大开放合作交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争取一批项目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对接,承接长三角通关一体化。落实外经贸促进政策,出口增长6%以上。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完善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推行进出口诚信企业联合培育推荐工作模式,加强出口信用保险和信保融资应用,拓展外经贸活动平台。加强企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稳定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优化出口结构,支持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浙江中非国际经贸港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争取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湾自由行城市。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整合招商资源,强化精准招商、服务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大型民企的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大项目。发挥异地商会优势,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引进省外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10亿元,着力打造台州商人总部中心。千方百计留住本地优质企业,支持做大做强。
加快港口开发开放。完成《台州港总体规划》修订的报批,调整海门港区功能布局,推进台州港一体化。加快头门港区开发,动工建设头门作业区起步码头二期、围填海工程,做好北洋涂二期围垦工程、头门岛南北侧成陆工程,推动口岸开放和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加快228国道泽国至大麦屿疏港公路建设,建成大麦屿港区对台湾海上直航联检大厅、海峡两岸商品交易物流中心,推动两岸车渡直航试点。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创新港口运营机制。启动椒江口疏浚围垦开发前期。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引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择优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积极培育海运、港航服务业,推进航运集聚区建设,加快临港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建材港航物流基地、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玉环海岛统筹发展试验区和浙台经贸合作区建设,深化玉环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推动三门湾区域合作。
(四)实施美丽台州建设行动。
强化环境整治。实施消灭黑臭河和劣V类水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健全河长制,巩固“清三河”成果,加快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专项行动,深化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整治,巩固椒江岩头化工恶臭整治成果,实现江口告别恶臭,推进临海川南、天台坡塘、仙居城南等医化园区告别恶臭整治,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加快工业固废集中处置中心建设。推动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圈区管理”。实施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制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保护自然生态。完成环境功能区划编制,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健全森林、湿地资源开发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推进鉴洋湖、三江、漩门湾、始丰溪等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开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长潭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加快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污染综合治理。推广生态财政奖惩制度,健全椒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永安溪、始丰溪、灵江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入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创建省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
促进节能减排。落实区域限批和“一票否决”制度,健全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创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实施燃煤电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火(热)电脱硫脱硝达标治理。编制市县两级温室气体清单,实施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探索建立减碳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开展区域用能权交易、水权交易试点。推行阶梯式水价、气价制度,创建省节水型城市。
(五)实施全面深化改革行动。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创建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完善小微金融研究院运行机制,编制小微金融指数,争取设立民营银行,建立地方金融业发展资金池,推动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挥小微企业信保基金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功能,支持设立民间融资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贵、担保难问题。构建民间投资和创业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发展新机制,争创国家民间投资改革创新示范区。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全面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广要素分层定价制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推行市属企业绩效考核。
深化社会领域和农村改革。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市区警务一体化改革,推进水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广“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制度,力争乡镇一级产权交易平台全覆盖,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探索跨村跨镇置换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抓好温岭市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现代林业发展机制。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拓展提升政务服务网功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以市场准入标准为基础,以完工验收、开工许可为主要内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合并组建市卫生和计生委。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机构建设。探索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完善市区发展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公开和绩效管理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财政性资金存放和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管理改革。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
(六)实施平台构建项目攻坚行动。
加速集聚区大平台构建。紧盯“五年出形象”目标,加快一期吹填区块路网、河网、管网、电网等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加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休闲旅游等产业招商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园、小微企业科创园建设,实现首批企业投产。启动南洋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创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启用集聚区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商业服务中心。加快“一湖三园”建设,推进月湖绿岛二期吹填工程,启动台州湾湿地公园、现代农业观光园、体育公园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产业定位,鼓励兴建“一区多园”,促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前期,深入实施省“411”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吉利豪情汽车迁建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吉利V汽车、广汽吉奥项目建设,动工建设北车台州配套产业园,力争东海油气登陆项目落户,继续努力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争取三门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确保台州第二电厂一期并网发电。推进甬台温天然气(成品油)管道一期建设。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河道基本连通、隧道全面贯通。加快洪家场浦排涝调蓄工程建设,推进方溪水库、盂溪水库、大田平原排涝、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争取朱溪水库动工,完成东屏水库可研报批。
加强资源要素保障。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国资监管全覆盖。建立产业基金、城市发展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创新融资方式,推广PPP模式,激活社会投资。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和股权融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力争直接融资120亿元。优化信贷结构,新增贷款550亿元。加快城镇低效用地和“三改一拆”拆后土地再利用,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5000亩。推进“812”土地整治工程,造田造地新增耕地1.8万亩。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