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5年20城市公交一卡通将实现互联互通

2015年02月26日 21:46   来源:人民网   乔雪峰

  26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交通运输要完成贴近民生10件实事,包括新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新增2000个建制村通客车、改造农村渡口800道并更新老旧渡船300艘、完成溜索改桥100对、实施公路安全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危桥3000座、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全国联网、在20个城市实现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工程全部开工、建设100对高速公路示范服务区等,涉及促进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交通运输便利化和服务水平三大方面。

  促进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了“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而掉队”。一趟班车、一艘渡船、一条溜索,在许多农村地区就是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在有些地方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2015年,在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客运服务、提升农村渡运安全水平、实施溜索改桥等方面,交通运输部提出4件实事。

  一是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新建改建县道、乡道、村道20万公里,西部地区重点推进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东中部地区以及西部相对发达地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的改造提升。

  二是农村客运通达项目。在符合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班线通行条件的地区,新增通客车建制村2000个,使通车比例达到93.2%。

  三是渡口渡船改善项目。在依靠水运出行的农村地区,大力改善渡口渡船安全技术条件,对条件最差、安全隐患最多的800道渡口实施改造,并更新改造船龄达到或超过15年仍在营运的农村老旧渡船300艘以上。

  四是溜索改桥项目。全面完成《“溜索改桥”建设规划(2013-2015年)》目标,改造溜索100对,彻底解决好西部边远山区群众主要利用溜索出行的难题。

  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水平

  在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水平方面,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完成2件实事。

  一是生命防护工程项目。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要求,完成公路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规划工作,率先完成通行客运班线和接送学生车辆集中的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约3万公里公路治理工作。

  二是危桥改造项目。随着我国路网规模的扩大,桥隧等交通基础设施运营安全愈发重要。近年来,我部持续组织开展危桥改造,努力缓解桥梁承载力与公路通行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确保公路交通和桥梁运营安全畅通。2015年拟实施危桥改造3000座、12万延米。

  提升交通运输便利化和服务水平

  在提升交通运输便利化和服务水平方面,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完成4件实事。

  一是ETC联网项目。在2014年已实现14个省市ETC联网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接入一个”的思路,基本实现高速公路ETC全国联网,打破分割管理现状,提高通行能力和效率,有效缓解收费站交通拥堵,发挥路网整体效益。

  二是高速公路服务区示范项目。高速公路服务区是高速公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行业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窗口,对于预防疲劳驾驶、提供加油和维修服务、消除行车安全隐患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通过首批选树100对示范服务区,促进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改进提升服务工作质量。

  三是交通一卡通项目。2015年,选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等重点区域率先启动互联互通,实现20个以上城市互联互通,方便人民群众便捷换乘,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四是国道联网项目。“断头路”是制约公路网整体效率和规模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原国家“7918”高速公路网现有“断头路”路段23个,普通国道现有瓶颈路段36个,2015年底前力争全部开工建设。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