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保持平稳。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运量7.4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0%;完成货运量26.1亿吨,增长0.2%。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08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2.9亿吨,增长8.9%。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407.1万辆,增长10.2%。其中,私人轿车763.2万辆,增长18.5%,占轿车拥有量的93.6%。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邮电业务总量12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67.8亿元,增长12.7%;邮政业务总量145.8亿元,增长24.2%。光缆线路总长度70.2万公里,增长9.7%。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40.1万路端。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18.3万户,下降17.3%;移动电话用户8664.1万户,增长4.0%。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 103 部。
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消费总额6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入境游客消费27.1亿美元,国内游客消费5711.2亿元。共有A级旅游景区783家。其中,5A级景区9家;4A景区186家,新评33家。省级旅游强乡镇381个,省级旅游特色村639个。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41家。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3965.6亿元,增长12.2%;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8.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175.9亿元,增长7.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2.2%,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4.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6.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42.4%。民生支出4168亿元,增长8.7%;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8.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结构优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9151.9亿元,比年初增加5784.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367.5亿元,增加3400.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3662.2亿元,增加5538.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1649亿元,比年初增加2523.7亿元;县域贷款余额17594.6亿元,比年初增加1977.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39.3亿元,比年初增加1492.8亿元。
资本市场发展加快。新增上市公司8家,融资额77.5亿元。31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融资额441.8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98家,融资额3.2亿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12家,新增121家;托管企业534家,新增129家。发行各类债券364只,融资额347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85.3%。证券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交易金额6.3万亿元,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量4.5万亿元。期货公司代理交易金额9.1万亿元。
保险服务领域拓宽。保费收入1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4.6亿元,增长15.5%;人身险保费收入940.3亿元,增长12.6%。承担各类风险责任42.7万亿元,增长46.7%。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518.8亿元,增长17.5%。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覆盖重点行业,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成功启动。农业保险承保种植面积567.8万公顷,承保猪、牛等各类牲畜788.9万头(只),为1517.2万户次农户提供了345.5亿元的风险保障。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成效突出。登记科技成果295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各项专利申请量15.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7万件,比上年增长14.3%。各项专利授权量7.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万件,比上年增长18.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59件。获得第16届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42项。实施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154项,获得发明专利415个。登记技术合同17474项,成交金额269亿元,增长42.6%。获得第七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31项,实现“四连冠”。
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推进。组织实施引进外国专家项目926项。新增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9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创业人才)”38人、省首席技师100人。新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8个,新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86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1.1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5.6万人。
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新增2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53个,新增6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5个,新增9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34个,新增2个。院士工作站306个,新增50个。新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2个、试点县4个。新增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围绕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创建13个省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信息产业较快发展。信息技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利润702.4亿元,增长10.5%;利税1079.5亿元,增长11.7%。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3100亿元,增长30.4%;利润157.9亿元,增长20.3%;利税317.8亿元,增长21.1%。累计认证软件企业1864家,登记软件产品8579个,软件著作权6788个。入围全国重点软件(百强)企业6家,软件产业园13个。软件业务出口7.3亿美元。地理信息产业稳步发展,县级数字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启动率达到75%,建成率达到58%。
质量强省战略加快实施。新增驰名商标 108件、著名商标359件、地理标志商标54件。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山东名牌产品178个和山东省服务名牌57个。5家企业和3名个人获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新增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3个。拥有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个。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分别有44家和113家。建立公用计量标准4141项。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25396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证书8111张。现有有效地方标准2122项,新增230项。新建国家级农业、服务业、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项目分别为21个、11个和8个。
气象地震服务能力提升。组织11个市、58个县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完成56个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验收。人工作业增加降水15.5亿立方米,减少雹灾损失2.1亿元。记录并分析天然地震事件6788次,妥善处置了25次有感地震事件。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向好发展。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33所,招生2.7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学校142所,普通本专科招生58.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55.9万人,普通初中招生97.7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24.7万人。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4个,艺术表演场馆93个,博物馆243个,公共图书馆 15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58个,文化站1828个,农村文化大院7.0万个,历史文化名城20座。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71%,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49%。年末共有309家影院加入城市电影院线,城市电影票房收入11.0亿元,比上年增长46.0%。出版各类图书18127种,报纸87种,杂志261种。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为15个和 12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各有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澳亚艺术节“聚焦山东”、第三届尼山论坛及明湖对话等文化活动。
卫生服务能力增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7064所,比上年增加1584所。其中,医院1854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2834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162所,其他卫生机构214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50.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0.4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3.1万人,注册护士24.6万人。完成诊疗服务6.3亿人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至35元。
全民体育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全省17市、85.3%的县(市、区)、76.7%的乡镇(街道)和63.6%的行政村建成了相应规模的体育健身工程。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在第17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25枚、银牌15枚、铜牌13枚。在全国最高水平比赛上获得金牌55枚,在国际大赛上获得金牌9枚。青少年体育工作进展顺利。成功举办第23届省运会、中小学七大联赛和高校四大联赛。
十一、城乡建设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01%,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村镇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575.2亿元,比上年增长7.1%。新建农房50万户,改造危房10万户,累计建成农村新型社区6190个。60%的建制镇、68%的新型农村社区建有污水处理设施,95%的建制镇建成垃圾转运设施,全部农村新型社区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300.3亿元,比上年增长6.7%。新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座,新增生活垃圾日无害化处理能力7100吨。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36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23.3万立方米。新增城市道路面积400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8000公顷,集中供热面积8174万平方米。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