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稀"黑户"老人节前找回身份 爱心帮扶锲而不舍

2015年03月03日 11:57   来源:天津日报   

  “没有户口,不好找工作,甚至出行都困难,30年的流浪生活几乎让我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可在那么多贵人的帮助下,我又活了过来。”春节假期刚过,古稀老人张金发便拨通本报新闻热线,电话中,老人时而哽咽地叙述了天津南开警方帮他办理户口的感人故事。连续追踪采访,记者终于得知老人的“复活”历程何其艰难。

  30年的“流浪黑户”

  寒冬的一个上午,在熙熙攘攘的南开区户政管理中心,一位衣衫褴褛、眼部有残疾的老人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通过老人断断续续的表述,迁出了一段30年前的往事。原来,老人名叫张金发,1942年生于天津。在上世纪7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张金发携全家插队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1978年,他去北京出差,因一时糊涂,以盗窃罪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并转回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监狱服刑。因在狱中有立功表现,1984年,张金发被假释出狱。当时,他已联系不到妻子,户口不能落在内蒙古,更不可能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天津。

  30年的流浪生活中,张金发的右眼由于视网膜脱落,因无钱医治最终失明。并且,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无论是出行还是工作,张金发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保证。这时,在张大爷的心中,对拥有一个自己身份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爱心帮扶锲而不舍

  回津后,他首先来到了南开的户籍部门咨询,但只能说出自己曾经在万德庄中兴里居住过。户籍管理部门将老人引领到公安南开分局万兴派出所,让档案民警协助查找老人的户籍信息。负责万兴派出所档案工作的吕强警官首先接待了张金发,但沟通后发现,恢复老人的户口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万德庄中兴里早已经拆迁,而且当年的万德庄派出所已经和兴业里派出所合并。实施人口身份证管理是在1986年,而户籍系统电脑查询是从1998年开始的。这让从警二十多年的吕强犯了难。于是,吕强将老人的情况向分管户籍工作的李胜副所长进行了汇报。李所长了解情况后,得知老人一直居无定所,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便将老人暂时安置在派出所。

  由于多年的流浪生活,老人身体非常虚弱,精神状态很不好,73岁高龄的老人很多记忆已经变得模糊。李所长和吕强就从老人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话语中,慢慢了解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据此,吕强终于从几百本原始底档中查到有一条名叫张金发的个人信息,但是人名中的“发”字登记的是繁体字,而且没有和他妻子一起的户籍信息,只有出生年份能和老人对得上,而仅凭这点是不能证明老人曾经迁出户口插队到内蒙古的这段历史信息的。于是吕强求助市局人口管理支队,查询到张金发妻子一张1970年曾经从万德庄中兴里迁出到内蒙古五原县的迁出户口卡,后来李所长带领吕强走访张金发以前单位和市、区档案馆,终于从南开区档案馆查询到一张1970年整户插队花名册记录,上面清楚记录着张金发的妻子全家去内蒙古插队的信息,从而佐证了张金发确实是天津市人,并且在1970年举家插队到内蒙古的事实。

  随后,南开分局人口管理支队副支队长张洁为老人代笔写下了恢复户口的申请书,同时与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一监狱、内蒙古五原县塔尔湖派出所、内蒙古五原县民政局等部门核实当时老人插队、婚姻及被逮捕判决的相关情况。最终,在老人和民警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整理齐备相关材料,攒卷报市局人口管理支队审批。

  “复活老人”感恩社会

  在老人材料上报给市局等待审批期间,张洁一边发动户政管理中心的民警和辅警人员为老人买来日用品、食品和过冬的衣物,联系社会救助站,一边积极联系市局人口管理总队,协调解决老人的户口问题。市局人口管理总队领导在得知老人相关情况后,仅用五个工作日就将审批流程全部办结,同意在原户籍地恢复张金发的天津市户口。

  2015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对于张金发老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天,失去了30年的身份,在这一天终于可以恢复了。老人在这一天特意早早来到南开区户政管理中心,用拾荒挣来的钱,制作了三面简单的锦旗。他要感谢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当盖着天津市公安局户口专用红章,户名写着张金发的户口本交到老人手里的时候,他不断向周围的人作揖,嘴中不断道谢:“我等了、盼了30年,终于等到这天了。我今天感觉自己又复活了。天津是我的故乡,天津人是最热心的。我老了,要落叶归根,我没有什么能够回报社会,我死后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社会,这是我现在唯一觉得自己还有用的地方。”老泪纵横下,在场人无不动容。随后,在大家的陪伴下,老人坐到了拍摄身份证照片的相机前,这时的张金发笑得像个孩子,摁下快门的刹那,也定格了老人充满温暖的笑容。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