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 重温峥嵘岁月

2015年03月04日 14:05   来源:四川日报   

如今的“微雕钢城”弄弄坪。

昔日弄弄坪。

昔日炳草岗。

如今的炳草岗新貌。

2008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后的西攀高速公路。

——写在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周年之际

  五十载斗转星移,半世纪沧桑巨变。

  50年前的今天,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同志作出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的“三·四”重要批示,开启了攀枝花五十年开发建设的宏伟历程。

  凝聚着中国三线建设的拼搏与荣光,攀枝花,一座承载着共和国梦想的城市,如今走进50华诞。

  3月3日,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周年暨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仪式在攀枝花市举行,仪式结束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兴致勃勃地迈入展馆,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成昆铁路建设者吴忠仕在展厅一处看见搭了一个席棚,思绪瞬间被拉回了50年前。“1965年,我来到攀枝花修铁路时,就是住的这种席棚子,比现在的帐篷还要简陋。”他告诉记者。

  住席棚子,喝黄泥巴汤水,出门连路都没有,这就是50年前攀枝花三线建设者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掀起了建设大三线、巩固大后方的滚滚热潮。响应国家号召,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万名像吴忠仕这样的建设者齐聚攀枝花,肩负起了建设攀枝花的重任。“那时虽然条件极端艰苦,但我们也有战天斗地的豪情,艰苦奋斗嘛。”攀钢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赵忠玉驻足在1970年攀钢炼出第一桶铁水的照片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建设者们凭着这股韧劲和干劲,硬是在2.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创下了“钒钛光华”、“车轮上的工业基地”、“30万军民打通成昆铁路”等世界工业建设史的奇迹,铸成一座“象牙微雕钢城”。“攀枝花三线建设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成功之路,探索出了一条在大山区建设大工业的可行路径,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作出了示范。”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如是说。

  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攀枝花人沿着前辈足迹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先后完成了总投资90亿元的攀钢二期工程,建成了20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二滩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170亿千瓦时,初步建立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

  如今的攀枝花已经发展成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成功跻身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域纳入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是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

  50年开发建设,攀枝花不仅以钢铁、钒钛成就了物质文明,还孕育和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攀枝花人不懈奋斗,不断续写光荣篇章。

  继承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五十载风雨兼程,半世纪春华秋实。攀枝花五十年的开发建设,为国家大三线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催生百里钢城,孕育钒钛之都和阳光花城,不仅创造了攀枝花从无到有、迅速崛起的巨大物质成果,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之初,中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面对各种挑战,数十万建设大军汇聚攀枝花,在无水、无电、无路、无车、无房等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拼搏的意志和震撼人心的壮举,用青春和热血,在沟壑纵横的裂谷深处书写出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孕育并凝成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就是要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三线建设是为保卫民族独立、国家安全而实施,爱国主义是三线精神的核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面对新挑战新使命,更加需要一种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需要一种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干劲。

  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就是要坚定信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攀枝花建设项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发挥制度优势,团结协作再书新篇,三线建设经验可资借鉴。

  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就是要在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发扬创业创新精神。“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的不少区域与三线地区重合,这给西部地区、三线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发扬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加快推动发展转型升级,争做改革开放的先锋。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辟未来。往昔峥嵘岁月不可忘,在三线建设精神的持续激励下,让我们不断汇聚新动力、争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谱写四川发展更加壮丽的篇章!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顾问张全景:

  攀枝花是当年三线建设的龙头

  3月3日,在纪念攀枝花三线建设50周年暨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仪式结束后,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顾问张全景兴致勃勃地走进博物馆参观,不时驻足凝神。

  张全景对三线建设历史颇有研究。他说,攀枝花是当年三线建设的龙头,毛主席、周总理、小平同志等,都给予了攀枝花特别的关注和支持。

  他告诉记者,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从立项到选址、施工,毛主席多次作出指示: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在选址问题上,毛主席听取了调查汇报后,毅然决定:攀枝花有铁有煤,钉子就钉在攀枝花!周总理曾亲自负责安排部署项目建设,称赞“三线建设,渡口很好”。小平同志亲赴渡口视察,批准渡口工业基地建设方案,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5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攀枝花建设者们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攀枝花拔地而起,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三线地区艰苦创业精神的代表。

  张全景曾看过一部关于三线建设历史的纪录片,看到铁道兵为修建成昆铁路而英勇牺牲的场景时,他潸然泪下。“这是当时三线建设者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张全景说,“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弘扬三线建设‘哪里艰苦哪里去’‘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把各项事业做得更好。”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钱海皓:

  攀枝花,西部山野中建起的新兴工业城市

  3月2日,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上,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钱海皓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一幅表现三线建设的画作和三张老照片。这勾起了他的回忆,“我父亲在三线和三线地区工作了12年,我回北京后给老一辈们看这些老照片一定会倍感亲切”。

  这份亲切感,他希望让更多人体会到。钱海皓说,三线建设走过五十年,有的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他讲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1965年后,受毛泽东主席的委派,彭德怀曾到成都任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有学者据此写成一部书稿——《彭德怀在三线》,可是送到某出版社之后,编辑没有看内容就大笔一挥把书名改成了《彭德怀在三八线》,“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这段历史,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的情况,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三线建设对于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均衡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三线建设期间,西部建成了将近两千个大中型工业”,钱海皓说,1981年和1964年相比,三线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92倍。通过三线建设,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在西部荒山僻野中拔地而起,“攀枝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过去都是荒山野岭,建设发展成为著名的钢城”。

  在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时,看着陈列的老照片,钱海皓说,回顾当年,三线建设者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青春热血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一座城市,这种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应该代代传承。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

  三线战略决策为国家安全“上保险”

  3月2日,在攀枝花召开的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上,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发言,从国家战略与安全角度认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冷战格局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做出三线战略决策,西部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后方基地,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与超级大国周旋赢得了时间和筹码,为中国国家安全“买了一份踏实的保险”。

  从历史来看,三线建设不仅为国家安全上了“保险”,还带来了西部地区在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它实际上也是一部文明变迁史。为此,陈晋引述了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山地区整整进步了五十年”。

  50年前,三线建设战略拉开了西南山区开发的历史大幕。50年后,国家又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发展空间战略,而这三个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当中,“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都与西部有关。

  在陈晋看来,无论是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还是长江经济带建设,都可以看做是三线建设战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拓展,从这些角度来重新思考50年前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和实施,才能将现在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推到深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世光:

  重温三线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3月2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世光在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上表示,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的空前壮举。

  吕世光说,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充分认识三线建设在党史国史上的重要地位,三线建设的展开是加快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改善我国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作用。三线建设的实施,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是完全必要的。“三线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重大项目,构成了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吕世光认为,三线建设积累的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创造的伟大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把三线建设放在开创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程中来研究和评价,应该高度关注、深入挖掘。

  在攀枝花三线建设书画作品展中,一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书法作品引发很多三线建设者的共鸣,也吸引了许多年轻参观者拍照留念。攀枝花学院大一学生刁一珍看完展览感叹:感觉这座城市很神圣,让我感动!“这就是三线精神的现实影响力。”吕世光说。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王云 秦勇 寇敏芳 本报制图 /龚武本版供图 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