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保卡背后猫腻:买卖双方互相配合 药店成杂货店

2015年03月18日 14:39   来源:新华日报    陈雨薇 鹿 琳

  启东汇龙镇张女士前不久去镇上某药房用医保卡买药,让她不解的是,药房打印的“票据”上只显示该医保个人账户此次支出和余额,没有任何其他信息。记者调查后发现,药店刷医保卡卖生活用品和非医保目录药品等违规行为并不鲜见。

  记者请当地人在苏中某市市区的一家药房,用医保卡买了几盒不同种类的药物,共花费100余元,账单上尽管支出总价没错,却只开据了两种药名,药店工作人员“善意”地解释:“很多药不在医保范围内,是不能刷医保卡的,要付现钱。只有改成在医保范围内的药名,才可以刷卡。”去年1月,邳州医药公司大德隆药店作为该市唯一能刷医保卡买药的药店,被曝出药店药价高于一般药店且能使用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今年1月,南京高淳东坝镇又曝出通过医保卡贩售各类非药品类商品成风的丑闻;而去年一年,苏州市一共取消5家、暂停3家药店医保定点资格,冻结1184个医保个人账户。

  记者查阅各地《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服务协议书》发现,协议书都明确规定医保定点零售药店不得发生向参保人员提供虚假发票、不开发票等违规行为,否则医保中心将对违规药店作出扣除违约金的处理。南通市医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按规定,医保卡除了不能够转借、伪造外,也不能用该卡购买不属于医疗保险范围内的药品,只有购买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中的药品,才能使用医保卡报销。

  既有明确规定,但违规刷医保卡现象,却依然好像一场不断变化的“猫鼠游戏”,屡禁不绝。

  “现在药店开得多了,竞争很激烈,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来操作,很多药都不能刷医保卡,这样一来,持医保卡买药的顾客就会流失。”在调查中,某药店李姓老板透露,“如果遇到医保卡不能购买的药,很多药店都要更换药名。”“药品又不是其他物品,如果有什么问题,明细又不对,拿什么依据找药店?”听到记者的质疑,该老板笑着说,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除了药店为了“揽生意”,一些市民对此也是乐得糊涂。不少人甚至认为“医保卡里的钱都是个人的,个人有自由支配的权利。面对市民这样的疑问,专家早有解析:医保卡内的钱除了平时购药、就医开销外,累积的剩余资金可以形成长久保障,用于参保居民将来住院治疗时抵扣个人承担部分,缓解就医压力。市民用医保卡随意消费的行为,等于在透支自己的“救命钱”,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那么,如何保障市民更规范地使用医保卡呢?

  早在2001年,南京就已开始对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进行信息监督。记者连日暗访了南京市区益丰大药房、金陵大药房等多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在南京益丰大药房安德门店,有顾客要买氨糖软骨素加钙片,药店工作人员周怡明确告诉顾客,氨糖软骨素加钙片属于保健品,不能刷医保卡。周怡说,“惩戒力度大,不敢违规。”

  记者了解到,面对医保药店这块人人想要的招牌,药店互相之间“贴身防守”,一旦有违规行为,很快就会被举报。所以南京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逐渐制定管理细则,利用规则逐渐淘汰不守规矩的医保药店,之后促成良性竞争。2012年,苏州率先试点使用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只要是医保定点的药店,都安装了监控,划卡、配药过程一目了然。”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顾亚武说,就在前不久,苏州刚刚治理一起特大骗保套现案件,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当然,种种监管举措也并非是万无一失的“天罗地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认为,对待种种违规刷卡行为,更应考虑的是规范和改进医保制度,使它更科学更合理。

  记者 陈雨薇 鹿 琳

  李 源 付 奇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