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京城多处景区梅花绽放,吸引了众多游人观赏。在人们印象中,梅花多盛开于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苏州邓尉山而知名。其实,梅花的种植在北京同样历史悠久。那么,北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梅花的?北京种植的梅花有哪些品种?
京城种植梅花
始于元代
吴全节移梅进京
成为燕地种植梅花第一人
早在元代,大都城(今北京)已有了梅花。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初,燕(今北京)地未有梅花,吴闲闲宗师全节时为嗣师,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扁(匾)曰‘漱芳亭’。”吴闲闲,即吴全节,元代著名道士,字成季,号闲闲,饶州(今江西鄱阳)人,酷爱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称。他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大都谒见元世祖忽必烈,并于至大三年(1310年)赴江南祀茅山(道教名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及归省双亲,回京时,移植梅花数十株于大都。因大都冬季较为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于齐化门(今朝阳门)外,并设穹庐(毡帐)将梅花植于其中。
吴全节所移植的梅花至少有红、白两种,因当时的文人范梈(“元诗四大家”之一)所作《次韵赋吴尊师漱芳亭白、红梅花二首》中对白、红两色梅花均有赞美。同期的另一位诗人张雨(杭州人)在漱芳亭观赏了梅花后,也写文赞叹:“恍若与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觉熟寝于中”。
此前,史籍中未见北京地区有梅花种植的记载,可以说吴全节移梅进京,开创了燕地种植梅花的先河,故元宫词中有“绕罗亭植红梅百株”,“红梅初发,携尊对酌”之诗句。由此可见,至少在700多年前,当时的元大都内已有梅花种植了,只是数量极少而鲜为人知。
明代香山天坛
多处植有梅花
《游西山诸刹记》描绘
“盆梅盛开”“玉色灿然”
到了明代,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种植。据史料记载,天坛里很早已有梅花栽培,嘉靖年间儒学大师、散文家唐荆川(原名唐顺之,江苏常熟人)在天坛观赏梅花后,欣然写下《咏天坛梅花》:“名卉来南土,奇葩曜上方。花迟疑避雪,叶早为迎阳。灵液滋玄干,仙云拂素裳。无言恒敛笑,不谢暗飘香。夕伴芝房月,朝承菟苑霜。飞窥玉女镜,舞扑羽人觞。拟结千年实,先呈五出妆。帝羹如可和,持此奉明光。”西郊香山碧云寺在万历年间也有梅花栽培。明代《宛署杂记》收录了御史朱孟震(今江西新余人)的《游西山诸刹记》,其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述:“万历丁丑(1577年)日近暮,舆夫行不前,促之行,至碧云……循池而出道右,幽洞敞明,贮花树其中,时春已半,盆梅盛开,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恍惚若罗浮故人,千里会面,又奇矣!”作为南方人,他对在京西香山一带能看到梅花感到惊奇,并予以“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的赞誉。随后在《碧云寺山房次日喜雪》中写道:“梅花开未落,相对玉为标。雨声方沥沥,雪意复萧萧。”从诗句的描写来看,当时碧云寺三仙洞(遗迹尚存,位于该寺东侧水泉院)内摆放的盆梅应为白色品种。
此外,明代史料中还有昌平小汤山、北郊满井、西直门外高梁桥极乐寺和丰台草桥等极小范围种植梅花的记述。《京师杂忆》记载:“草桥偶见梅树,妖艳而幽芬,别有景观。”《帝京景物略》记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由此可见,在京城众多的初春花木中,梅花开放得最早。
清代梅花多植于宫苑
乾隆皇帝盛赞梅花
“冰姿玉骨铁干古心”
圆明园等御园都曾有梅花种植,《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了圆明园所种植的花木70余种,其中就有梅花。据传康熙皇帝对梅花情有独钟,在畅春园听政时,每到初春之日,总要在他的御案上摆上一两盆梅花,以作“岁朝清供”,独自欣赏。
清乾隆年间在兴建香山静宜园时,曾栽培过梅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观赏梅花后,题写了一首《梅》诗,并在诗的前面写下一段解释文字:“梅于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脉殊胜,卉树皆易植。尝以盆梅移种庭中,今七年,高可八尺许,枝干劲达,其天自全。初夏驻山馆,梅始著花踈蕊,暗香故不减冰雪中标格。而草树扶疏时,得此亭亭玉照,更足为泉石之助。夫孤山邓尉非不繁且早,而兹独以后开见珍,尘外一枝,所成正复不少,又何必较量迟早之间哉。”其诗曰:“盆梅弃可惜,试种岩之隈。山中气候迟,清和花始开。潇洒五出葩,因缘值我来。羞同桃李芳,雅契泉石材。一树不为少,雪海何为哉。白傅与林翁,假借聊相陪。”诗中生动记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试种梅花的过程。
紫禁城内也有梅花种植。乾隆皇帝在《庭梅四声四首》序中称:“北地无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数年前命于静怡轩庭中植梅二株,冬时设旃棚护之,今已成树。”静怡轩为紫禁城建福宫内寝宫,据传每至冬日,乾隆皇帝便在静怡轩里放置多盆梅花。他不仅喜欢梅花,还对梅花大加赞许:“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
慈禧太后也独爱梅花,在颐和园的寝宫里,梅花与水仙是她必置的花卉,她还以此为临摹对象,创作了不少山水画。《花乡丰台》中也记述了草桥附近清代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内(皇宫)外,也送往海甸(淀)诸多宫苑里,供帝后们观赏的记述。
“南梅北移”
渐成新景
京城梅花品种
已超过125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城一些文人雅士和宅门大户还有在家中养殖梅花的。当时丰台一带的花农,多在春节前将造型优美、熏成含苞待放的梅花用糊了八层纸的保温筐肩挑着进城,送进预定了梅花的人家,并有文人雅士借景生情,吟诗作赋及绘画。当时的北平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和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等地均设有花圃,培育花卉,其中也有梅花种植,“数株种于地上,冬日筑花房以避寒雪”。
由于地域与天气的原因,北京地区地气寒冷,梅花很难正常越冬,所以均在暖棚中培植,而较大范围种植梅花还是近五十年的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南梅北移”的艰苦实践。
1957年植物学家陈俊愉调入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一边教学,一边与北京植物园合作,进行梅花引种驯化研究,尝试着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后,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个鲜艳的花蕾。但在朔风寒流的不断袭击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两个花骨朵了,不过这两个花蕾终于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那些梅花开了更多的花,初夏时还结了一个硕大的梅子。两朵梅花度过北国严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主导“南梅北移”研究的陈俊愉被誉为“梅花院士”,并荣获“中国梅花研究终身成就奖”。
据《北京梅花》统计:北京市域内的梅花品种已经超过125个,约占中国梅花品种登录总数的32.64%,遍布全市40多个景点景区。其中,中山公园梅园是京城建立最早的梅园,种植的梅花品种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绿萼、宫粉、朱砂、龙游、垂枝梅、丰后等;明城墙遗址公园梅园种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种,如复瓣桃枝、小宫粉、小绿萼等;位于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梅园种植的梅花数量最多,已有杏梅系、真梅系、樱李系梅花等三十余个品种共2000余株;地处西山鹫峰的梅园则汇集了国内外精选的珍品上百个,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樱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种系,并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