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种植梅花始于元代 由一道士移植(图)

2015年03月27日 20:27   来源:北京晚报    

  眼下,京城多处景区梅花绽放,吸引了众多游人观赏。在人们印象中,梅花多盛开于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苏州邓尉山而知名。其实,梅花的种植在北京同样历史悠久。那么,北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梅花的?北京种植的梅花有哪些品种?

  京城种植梅花

  始于元代

  吴全节移梅进京

  成为燕地种植梅花第一人

  早在元代,大都城(今北京)已有了梅花。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初,燕(今北京)地未有梅花,吴闲闲宗师全节时为嗣师,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扁(匾)曰‘漱芳亭’。”吴闲闲,即吴全节,元代著名道士,字成季,号闲闲,饶州(今江西鄱阳)人,酷爱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称。他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大都谒见元世祖忽必烈,并于至大三年(1310年)赴江南祀茅山(道教名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及归省双亲,回京时,移植梅花数十株于大都。因大都冬季较为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于齐化门(今朝阳门)外,并设穹庐(毡帐)将梅花植于其中。

  吴全节所移植的梅花至少有红、白两种,因当时的文人范梈(“元诗四大家”之一)所作《次韵赋吴尊师漱芳亭白、红梅花二首》中对白、红两色梅花均有赞美。同期的另一位诗人张雨(杭州人)在漱芳亭观赏了梅花后,也写文赞叹:“恍若与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觉熟寝于中”。

  此前,史籍中未见北京地区有梅花种植的记载,可以说吴全节移梅进京,开创了燕地种植梅花的先河,故元宫词中有“绕罗亭植红梅百株”,“红梅初发,携尊对酌”之诗句。由此可见,至少在700多年前,当时的元大都内已有梅花种植了,只是数量极少而鲜为人知。

  明代香山天坛

  多处植有梅花

  《游西山诸刹记》描绘

  “盆梅盛开”“玉色灿然”

  到了明代,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种植。据史料记载,天坛里很早已有梅花栽培,嘉靖年间儒学大师、散文家唐荆川(原名唐顺之,江苏常熟人)在天坛观赏梅花后,欣然写下《咏天坛梅花》:“名卉来南土,奇葩曜上方。花迟疑避雪,叶早为迎阳。灵液滋玄干,仙云拂素裳。无言恒敛笑,不谢暗飘香。夕伴芝房月,朝承菟苑霜。飞窥玉女镜,舞扑羽人觞。拟结千年实,先呈五出妆。帝羹如可和,持此奉明光。”西郊香山碧云寺在万历年间也有梅花栽培。明代《宛署杂记》收录了御史朱孟震(今江西新余人)的《游西山诸刹记》,其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述:“万历丁丑(1577年)日近暮,舆夫行不前,促之行,至碧云……循池而出道右,幽洞敞明,贮花树其中,时春已半,盆梅盛开,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恍惚若罗浮故人,千里会面,又奇矣!”作为南方人,他对在京西香山一带能看到梅花感到惊奇,并予以“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的赞誉。随后在《碧云寺山房次日喜雪》中写道:“梅花开未落,相对玉为标。雨声方沥沥,雪意复萧萧。”从诗句的描写来看,当时碧云寺三仙洞(遗迹尚存,位于该寺东侧水泉院)内摆放的盆梅应为白色品种。

  此外,明代史料中还有昌平小汤山、北郊满井、西直门外高梁桥极乐寺和丰台草桥等极小范围种植梅花的记述。《京师杂忆》记载:“草桥偶见梅树,妖艳而幽芬,别有景观。”《帝京景物略》记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由此可见,在京城众多的初春花木中,梅花开放得最早。

  清代梅花多植于宫苑

  乾隆皇帝盛赞梅花

  “冰姿玉骨铁干古心”

  圆明园等御园都曾有梅花种植,《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了圆明园所种植的花木70余种,其中就有梅花。据传康熙皇帝对梅花情有独钟,在畅春园听政时,每到初春之日,总要在他的御案上摆上一两盆梅花,以作“岁朝清供”,独自欣赏。

  清乾隆年间在兴建香山静宜园时,曾栽培过梅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观赏梅花后,题写了一首《梅》诗,并在诗的前面写下一段解释文字:“梅于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脉殊胜,卉树皆易植。尝以盆梅移种庭中,今七年,高可八尺许,枝干劲达,其天自全。初夏驻山馆,梅始著花踈蕊,暗香故不减冰雪中标格。而草树扶疏时,得此亭亭玉照,更足为泉石之助。夫孤山邓尉非不繁且早,而兹独以后开见珍,尘外一枝,所成正复不少,又何必较量迟早之间哉。”其诗曰:“盆梅弃可惜,试种岩之隈。山中气候迟,清和花始开。潇洒五出葩,因缘值我来。羞同桃李芳,雅契泉石材。一树不为少,雪海何为哉。白傅与林翁,假借聊相陪。”诗中生动记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试种梅花的过程。

  紫禁城内也有梅花种植。乾隆皇帝在《庭梅四声四首》序中称:“北地无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数年前命于静怡轩庭中植梅二株,冬时设旃棚护之,今已成树。”静怡轩为紫禁城建福宫内寝宫,据传每至冬日,乾隆皇帝便在静怡轩里放置多盆梅花。他不仅喜欢梅花,还对梅花大加赞许:“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

  慈禧太后也独爱梅花,在颐和园的寝宫里,梅花与水仙是她必置的花卉,她还以此为临摹对象,创作了不少山水画。《花乡丰台》中也记述了草桥附近清代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内(皇宫)外,也送往海甸(淀)诸多宫苑里,供帝后们观赏的记述。

  “南梅北移”

  渐成新景

  京城梅花品种

  已超过125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城一些文人雅士和宅门大户还有在家中养殖梅花的。当时丰台一带的花农,多在春节前将造型优美、熏成含苞待放的梅花用糊了八层纸的保温筐肩挑着进城,送进预定了梅花的人家,并有文人雅士借景生情,吟诗作赋及绘画。当时的北平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和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等地均设有花圃,培育花卉,其中也有梅花种植,“数株种于地上,冬日筑花房以避寒雪”。

  由于地域与天气的原因,北京地区地气寒冷,梅花很难正常越冬,所以均在暖棚中培植,而较大范围种植梅花还是近五十年的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南梅北移”的艰苦实践。

  1957年植物学家陈俊愉调入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一边教学,一边与北京植物园合作,进行梅花引种驯化研究,尝试着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后,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个鲜艳的花蕾。但在朔风寒流的不断袭击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两个花骨朵了,不过这两个花蕾终于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那些梅花开了更多的花,初夏时还结了一个硕大的梅子。两朵梅花度过北国严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主导“南梅北移”研究的陈俊愉被誉为“梅花院士”,并荣获“中国梅花研究终身成就奖”。

  据《北京梅花》统计:北京市域内的梅花品种已经超过125个,约占中国梅花品种登录总数的32.64%,遍布全市40多个景点景区。其中,中山公园梅园是京城建立最早的梅园,种植的梅花品种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绿萼、宫粉、朱砂、龙游、垂枝梅、丰后等;明城墙遗址公园梅园种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种,如复瓣桃枝、小宫粉、小绿萼等;位于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梅园种植的梅花数量最多,已有杏梅系、真梅系、樱李系梅花等三十余个品种共2000余株;地处西山鹫峰的梅园则汇集了国内外精选的珍品上百个,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樱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种系,并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涓浗缁忔祹缃戠増鏉冨強鍏嶈矗澹版槑锛�
1銆佸嚒鏈綉娉ㄦ槑鈥滄潵婧愶細涓浗缁忔祹缃戔€� 鎴栤€滄潵婧愶細缁忔祹鏃ユ姤-涓浗缁忔祹缃戔€濈殑鎵€鏈変綔鍝侊紝鐗堟潈鍧囧睘浜�
銆€ 涓浗缁忔祹缃戯紙鏈綉鍙︽湁澹版槑鐨勯櫎澶栵級锛涙湭缁忔湰缃戞巿鏉冿紝浠讳綍鍗曚綅鍙婁釜浜轰笉寰楄浆杞姐€佹憳缂栨垨浠ュ叾瀹�
銆€ 鏂瑰紡浣跨敤涓婅堪浣滃搧锛涘凡缁忎笌鏈綉绛剧讲鐩稿叧鎺堟潈浣跨敤鍗忚鐨勫崟浣嶅強涓汉锛屽簲娉ㄦ剰璇ョ瓑浣滃搧涓槸鍚︽湁
銆€ 鐩稿簲鐨勬巿鏉冧娇鐢ㄩ檺鍒跺0鏄庯紝涓嶅緱杩濆弽璇ョ瓑闄愬埗澹版槑锛屼笖鍦ㄦ巿鏉冭寖鍥村唴浣跨敤鏃跺簲娉ㄦ槑鈥滄潵婧愶細涓浗
銆€ 缁忔祹缃戔€濇垨鈥滄潵婧愶細缁忔祹鏃ユ姤-涓浗缁忔祹缃戔€濄€傝繚鍙嶅墠杩板0鏄庤€咃紝鏈綉灏嗚拷绌跺叾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
2銆佹湰缃戞墍鏈夌殑鍥剧墖浣滃搧涓紝鍗充娇娉ㄦ槑鈥滄潵婧愶細涓浗缁忔祹缃戔€濆強/鎴栨爣鏈夆€滀腑鍥界粡娴庣綉(www.ce.cn)鈥�
銆€ 姘村嵃锛屼絾骞朵笉浠h〃鏈綉瀵硅绛夊浘鐗囦綔鍝佷韩鏈夎鍙粬浜轰娇鐢ㄧ殑鏉冨埄锛涘凡缁忎笌鏈綉绛剧讲鐩稿叧鎺堟潈浣跨敤
銆€ 鍗忚鐨勫崟浣嶅強涓汉锛屼粎鏈夋潈鍦ㄦ巿鏉冭寖鍥村唴浣跨敤璇ョ瓑鍥剧墖涓槑纭敞鏄庘€滀腑鍥界粡娴庣綉璁拌€匵XX鎽勨€濇垨
銆€ 鈥滅粡娴庢棩鎶ョぞ-涓浗缁忔祹缃戣鑰匵XX鎽勨€濈殑鍥剧墖浣滃搧锛屽惁鍒欙紝涓€鍒囦笉鍒╁悗鏋滆嚜琛屾壙鎷呫€�
3銆佸嚒鏈綉娉ㄦ槑 鈥滄潵婧愶細XXX锛堥潪涓浗缁忔祹缃戯級鈥� 鐨勪綔鍝侊紝鍧囪浆杞借嚜鍏跺畠濯掍綋锛岃浆杞界洰鐨勫湪浜庝紶閫掓洿
銆€ 澶氫俊鎭紝骞朵笉浠h〃鏈綉璧炲悓鍏惰鐐瑰拰瀵瑰叾鐪熷疄鎬ц礋璐c€�
4銆佸鍥犱綔鍝佸唴瀹广€佺増鏉冨拰鍏跺畠闂闇€瑕佸悓鏈綉鑱旂郴鐨勶紝璇峰湪30鏃ュ唴杩涜銆�

鈥� 缃戠珯鎬绘満锛�010-81025111 鏈夊叧浣滃搧鐗堟潈浜嬪疁璇疯仈绯伙細010-81025135 閭锛�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