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游客前往玉渊潭公园游玩。京华时报记者范继文摄
昨天,京藏高速进京方向车辆行驶缓慢。京华时报记者徐晓帆摄
昨天是返京高峰日,京开高速部分路段因车流量过大,4个入口临时封闭2小时。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清明假期3天高速公路交通量总计为615.18万辆,日均205.06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0.3%。清明假期中,交通运行压力较大的高速公路主要有5条,包括京承高速、京开高速、京藏高速、六环路、京港澳高速。此外,清明节小长假3天内,北京市共有118.3万市民扫墓。
交通
>>进出京高速
交通量比去年同期增一成
昨天是返京高峰日,京开、京藏、京承、京港澳、机场高速等5条预测线路如期迎来拥堵。记者注意到,昨天下午,京开高速部分路段因车流量过大,4个入口采取了临时交通管制的封闭措施。
据北京交通信息中心网站显示,昨天上午10点半,京藏高速进京方向回龙观至清河桥就出现交通流量大现象。京开高速11点半迎来拥堵,京开高速进京方向黄垡桥至庞各庄出现交通流量大问题。12点半多,拥堵的队伍从黄垡桥继续南延至西瓮各庄桥。
下午2点半,京开高速进京方向榆垡南至庞各庄交通流量大,进京方向榆垡、求贤、大礼路、梨花桥4个入口采取临时交通管制。4点38分,京开高速进京方向所有入口管制结束。
另外,下午2点左右,京藏、京承、京港澳、机场高速的部分路段均出现了拥堵现象。直至下午5点半,京港澳高速进京方向琉璃河至窦店段交通恢复。截至晚上7点多,京藏、机场高速部分拥堵路段的交通恢复信息还未发布。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清明假期3天,进出京高速公路交通量总计为615.18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0.3%。其中4月4日213.56万辆,创历史新高;4月5日198.11万辆;4月6日预估203.51万辆。
>>全国铁路
昨日发送旅客预计破千万
昨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超过1000万,预计加开旅客列车348列,其中跨铁路局中长途旅客列车46列,铁路局管内旅客列车302列。
记者从中国铁路总公司获悉,4月5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738.3万人次。其中,北京铁路局发送旅客76.05万人次。上海铁路局发送旅客150.5万人次。广铁集团发送旅客110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268列,其中跨铁路局中长途旅客列车31列,铁路局管内旅客列车236列。
从余票情况看,北京去往天津、上海、郑州、济南、沈阳等方向有余票;西安去往北京、上海、广州等方向有余票;济南去往上海、广州、长沙、郑州等方向有余票;武汉去往上海、成都、长沙、贵阳、襄阳等方向有余票;呼和浩特去往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沈阳等方向有余票;沈阳去往北京、上海、郑州、哈尔滨等方向有余票;南昌去往广州、上海、成都、昆明、西安等方向有余票。
铁路部门提示,目前有部分网购车票成功的旅客尚未取票,请通过网络或电话订票的旅客朋友尽早就近换取纸质车票。客流高峰期间,请旅客朋友携带车票及与票面信息一致的有效身份证件,提前到车站办理验票进站手续,以免耽误行程。
出游
>>北京各景区
游客量下降出行更理性
昨天,清明小长假落幕,祭扫活动和踏青旅游活动互相交织。来自市假日办发布的消息显示,清明三天假,全市各区县景区内节庆活动丰富,吸引了众多游人观光游园,我市150家主要景区(点)接待旅游者47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10%。
市假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4月4日的降温和5日的大风都没有阻止人们踏青旅游的脚步。春天的北京城郊鲜花盛开,大地披绿,激发了广大游人外出赏花踏青,观赏春景的愿望。怀柔区4月4日、5日两天,共接待游人2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83万元。昌平区4月4日、5日两天,接待游人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92万元,同比均有增长。海淀区主要旅游区(点)4月4日、5日共接待游人67.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42.28万元。其他区县接待人数也不少。而4月4日、5日11家市属公园共接待游人124.33万人次。对于整体游客量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该负责人认为,今年清明小长假游客更注重休闲放松,出行更理性,景区景点已不再是出游的唯一选择。
同时,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市民游园,清明假期各区县和景区(点)结合本地特点,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大观园以“清明时节大观园里话风筝”为主题,在怡红院举办“曹雪芹风筝”分享会,“宝哥哥”“林妹妹”每天上午在大观园门口恭候各位游客,并带游客到花冢看“黛玉葬花”演出等活动,让游人流连忘返。陶然亭公园举办的“海棠花开·幸福陶然”为主题的首届海棠春花文化节,以全园地栽海棠为主要景观,结合海棠盆景展、沂州海棠盆景展,让游人领略了花中神仙的优美风姿。此外,4月6日,第十七届平谷国际桃花音乐节开幕,国际钢琴巨星郎朗参加开幕式并现场演奏一曲《春节乐曲》,同时正式受聘为“北京旅游形象大使”。
>>北京各公园
“踏青”游客共迎190万
清明小长假三天,气温虽小幅走低,但丝毫没有影响游客、市民踏青赏花的热情,截至昨天下午4点,市属公园“清明踏青春色满园”清明节主题游园活动共迎来190万游客、市民,比节前预测人数增加10万。
小长假三天,市属公园游客接待量分别为56万人次、69万人次与65万人次。玉渊潭赏樱花,北京植物园看桃花,陶然亭观海棠、天坛公园拍二月兰……市属公园迎来了今春最大的赏花潮。此外颐和园、北海公园的西府海棠、中山公园梅花、香山公园杏花也纷纷进入最佳观赏期,赏花人络绎不绝,各大景区人头攒动。
小长假期间,玉渊潭的樱花、植物园的桃花受到了赏花游客的热捧,游客接待量分别达到38万、21.75万人次;颐和园、天坛、北海等皇家园林因厚重文化底蕴与满园春色成为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分别接待26万、20万、17.6万人次;此外北京动物园游客接待量达到18万人次,熊猫馆的游客密集度较高。
据了解,以清明节为标志,早樱、山杏、山桃等早春花卉集中进入盛花期,从本周起晚樱、丁香、碧桃将进入最佳观赏期。市公园管理中心预计,在未来一周,玉渊潭近千株晚樱将陆续进入最佳观赏期。晚樱花瓣全部是重瓣,开花时,密密匝匝,缀满枝头,似绯云绛雪,较早樱更加绚烂。除了观赏樱花,目前玉渊潭东北大堤景区和樱花园“樱棠春晓”景点以西成片不同品种的海棠已经盛开,白色的淡素雅洁,粉色的宛如绯云,恰似胭脂点点。
本周,主题为“香之恋”香山公园的山花观赏活动将开始。中山公园的郁金香、景山公园的牡丹、芍药等“一园一品”晚春花卉活动也将陆续亮相。天坛公园的二月兰花期可到5月中旬,游客可到天坛感受都市中的郊野氛围。
市公园管理中心将围绕公园春花形成的景观,每逢周五推出“北京公园花信风向标”游园赏花播报,游客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及“畅游公园”政务微博提前了解公园花期,依个人喜好“自助游赏春花”。
祭扫
>>北京各扫墓点
错峰扫墓市民不赶正日子
昨天,记者从北京市清明指挥部获悉,小长假3天,全市共有118.3万市民扫墓。从3月23日至今,全市184个扫墓点已接待367.8万人扫墓,同比上升6.33%。
北京市清明指挥部数据显示,4月4日本市全天扫墓人数为67.5万人,机动车12.4万辆;4月5日全天扫墓人数为42.1万人,机动车7.8万辆;昨天一天,全市共有8.7万人扫墓,车辆1.4万辆。从3月23日至今,全市共接待367.8万人扫墓,同比上升6.33%;63.4万辆车,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重点扫墓地区八宝山地区共有42.2万人扫墓,同比上升9.61%。
据了解,去年清明小长假为4月5日至7日,其中4月5日清明节当天,全市各大扫墓点祭扫人数达78.2万人,但随后两天持续走低,仅有26.5万人和7.1万人。今年与去年相比,越来越多的市民不赶在清明“正日子”扫墓,除了与天气有关,也与更多市民选择在工作日祭扫、错开高峰人群有关,这也大大缓解了各扫墓点清明期间的接待压力。
市清明指挥部介绍,今年清明节期间,本市多部门联合每天发动10万群众,制止在扫墓点周边的烧纸、点蜡等行为,倡导生态文明祭扫。除了继续推广生态、节地安葬,“不烧纸”的生态文明祭扫也是本市近年来重点倡导的内容,整个清明期间预计将免费向前来祭扫的市民发放鲜花约150万枝,这也使得公墓内冥币、食物等供品的数量明显减少。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铭记历史悼念人次创新高
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清明3天假期,共有约21.5万人次走进纪念馆参观、悼念,向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寄托哀思。其中,5日清明当天,参观人数超过11.2万人次。
小长假期间,记者在纪念馆采访发现,尽管上午8点半才正式开馆,但每天不到7点,纪念馆1号门前便排起长长的等待队伍;馆内的讲解服务如不提前预约,现场根本无法临时找到一名讲解员;由于前来祭拜的人数太多,哭墙前的鲜花必须每隔两小时就清空一回。
来自北京的初一学生谢欣雨把一枝白菊轻轻地放到墙根下,她与母亲特意赶在清明节到纪念馆来悼念。“这是我们民族的伤痛,我们不会忘记。”她说。
据馆方统计,4月4日,到馆参观人数为5.1万人次;4月5日,11.2万人次;4月6日,5.2万人次。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清明当天参观人数创下新高后,为保障观众有序参观,纪念馆也制定了应急方案,对公祭台和公祭鼎、史料陈列厅、万人坑遗址都做了防护措施。“南京连日大雨,前来参观的人数之多超过馆方预期。尤其是4月6日是周一,平日周一是闭馆日,很多人有顾虑以为不开馆,但截至闭馆,仍然有超过5.2万人次冒雨到馆参观、悼念。”该工作人员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这么多国人自发来到纪念馆参观并悼念遇难同胞,既展现了中国人重温伤痛、铭记历史的勇气,也表达了追求和平发展的决心。
位于南京城西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85年8月建成开放,后经两次扩建。2004年初开始免费开放。
相关新闻
南水北调移民回乡寻根祭祖
据新华社电 站在那棵从村头移出的老皂角树下,凝望着它新发出的嫩芽,来自武贾洲村的移民全兴乐眼眶泛红。
“这棵皂角树从我记事儿起就有了,现在每年清明回来看看这棵树,无论以后走到哪里,淅川都是我的家,我的根都在这里!”全兴乐说。
清明时节,千余名迁往各地的库区移民,回到南水北调水源地河南省淅川县,拜祭古树,缅怀先人,寻根祭祖。
73岁的梁德春,从小长在淅川县李官桥镇小西门,因南水北调工程移民到了邓州市白牛村。他围着一棵直径102厘米的梭罗树转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忍不住上前紧紧抱住。
“以为啥都淹没了呢,没想到还能看到这棵老树,就像回到了老家。”梁德春一边说一边为大树培了培土。
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因水利工程建设,淅川县曾先后搬迁移民近40万人。为支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再次淹没144平方公里土地,16.5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在丹江口水库蓄水那段日子,移民到河南中牟县的王建国,每天都紧张地盯着新闻看上升水位。
“你是管调水的还是咋,操个啥闲心?”新邻居们弄不清楚王建国为什么这么关注库区水位。
“咋能不操心,水淹到17.2米就没了俺爹娘的坟啊。”和王建国一起移民来的乡亲们,赶在水淹之前,最后一次回家添土圆坟。“下回只能跪在库边拜爹娘了。”王建国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干渴的北方大地终于吃上了甘甜的丹江水,但浩渺的丹江水却淹没了移民的坟茔,碧水之下成了几十万移民永远解不开的乡愁。
望着茫茫水面,上千名移民在库区努力找寻着家的影子,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里,他们却看到了满满一园的故土老树。这些曾经生长在房前屋后、河滩山坡的古柳、皂角、石榴、黄连……就像一位位慈祥的老人,张开臂膀,迎接离乡远游的归子。
“就是这棵银杏树,就是它,我小时候还从那上头摔下来,给我娘吓的呦。”透过婆娑的泪眼,60多岁的秦家旺仿佛看到了母亲慈祥的笑容。
为留住乡愁,让移民精神代代相传,移民搬迁期间,移民后代从100多个移民村中抢救移出1000多棵古树,建成了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今天的文化苑,不仅是淅川移民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也将成为我国古树生态保护科研基地和移民文化历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