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曲涉嫌以低保代替征地补偿款 居民称低保手续造假

2015年04月09日 21: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新锁

  2002年,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因修建南河公园征用黄寨村五队土地。彼时,失地农民并未拿到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款,而是以“农转非户口”加“城市低保”相抵。

  对此,当地政府回应称,失地农民希望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随之失去领取征地补偿款的资格。当初,选择“农转非户口”出自村民自愿。村民失地后,当地政府考虑到对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决定让符合条件的村民享受“城市低保”。

  村民失地未获补偿

  8日,在阳曲县城边缘,部分仍然居住在黄寨村老房内的居民正在打扫街巷。不过,10多年前,他们的身份就从村民变成城市居民,归属社区管理。

  2002年,阳曲县修建南河公园。彼时,地处阳曲县城附近的黄寨村五队被征用土地数百亩。居民刘杰说,当初修建公园时,多数人既未看到征地公告,也没有拿到征地补偿款。

  据刘杰介绍,黄寨村负责人和村民商讨,村民交回土地,当地政府给村民办理“农转非”户口,同时享有“城市低保”待遇。刘杰坦言,如果按照一般低保标准衡量,确有部分黄寨人不符合条件,但村民们认为,享受“低保”是对失地的补偿,也就是“地保”。

  在当地,和刘杰持有类似观点的并非个例。黄寨人张兴说,2002年时,村民们根本不了解征地补偿政策。大部分人选择“农转非户口”后,归城市社区管理,几乎全员享有“城市低保”。

  对此,负责管理部分失地农民的首邑社区表示,原属黄寨村的村民失地后,分别纳入约10个社区管理。社区对其享受低保资格进行初审、评议,并入户调查其家庭收入、工作地点等。

  低保办理涉嫌造假

  针对黄寨人的诉求,阳曲县民政局副局长曹丽红表示,黄寨人失地是享受低保的条件之一,但绝不是所有失地者都能享受低保。

  曹丽红说,前些年,低保政策比较宽松时,享受低保的黄寨人比较多。近年来,低保政策日趋严格,加之多部门信息联网后资格审核透明、公开,所以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退出。

  在黄寨村,多位居民出示的低保“收入证明”显示,享受低保的居民每月收入大多在三四百元。对此,多位居民表示,“收入证明”是在社区授意下填写,很多人其实赋闲在家,但为了让手续合乎规定,只能想办法托人在个体户、小企业开出收入证明。

  对于收入证明中违背常理的收入水平,当地社区和民政局一致解释称,这些人大多以打零工为生,就业缺乏稳定、连续性,所以出现上述情况。

  居民李梅说,周围很多人根本没有工作,但为了能享受低保,只能在社区指导下作假。

  关于收入证明真实与否,曹丽红解释称,收入证明由低保户自己提供,社区初审,民政局复查,并按照30%比例入户调查。如果发现有虚假证明,会及时查处。

  低保地保 双方各执一词

  针对低保和征地补偿款的关系,阳曲县政府副县长畅志刚先是承认用低保代替征地补偿款,后又表示不甚了解。

  对此,曾担任黄寨村委会负责人的马明珍说,当地修建公园、开发楼盘征用黄寨土地,均未支付补偿款。因政府财政紧张,所以选择用城市户口加低保抵消补偿款。在多次征地中,当地村民利益均有损失。

  不过,阳曲县政府县长刘晋萍明确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刘晋萍说,当初征收黄寨村五队土地时,多数村民盼望含金量高的城市户口。在村民自愿前提下,多数人放弃征地补偿款,选择了“农转非户口”。

  刘晋萍介绍,针对上述问题,前任政府官员曾开会研究,强调决不能把“低保”变成“地保”。时至今日,部分黄寨人在享受10年低保后,已通过从事运输、外出打工等途径改善经济条件,但仍要求享受低保,并把低保和地保联系起来,这不符合实际。(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