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谈PPI连续37个月负增长:未来降幅将逐月收窄

2015年04月10日 16: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10日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今天指出,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和我国供给侧产能过剩,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下降,PPI降幅在未来将会呈现出逐月收窄的态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就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吹风,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CPI(消费品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5%,同比上涨1.4%;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4.6%。对于“通缩”之说,余斌指出,如果我们仅仅看PPI,到今年3月份为止已经连续37个月负增长,可以把它说成通缩。但是如果考虑CPI,如果把CPI和PPI放在一起考虑,不能说中国经济是不稳定的。

  余斌表示,国外的通缩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货币供应或者流动性不足带来的,而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这段时间会出现持续的PPI下降,除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给侧一直处在调整过程中。所谓供给侧的调整,就是要淘汰大量的过剩产能,从而让供给和需求逐步达到平衡,价格才有可能稳定。

  余斌指出,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和我国供给侧产能过剩,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PPI持续下降。近期以来,一方面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已经逐步趋稳,前一段时间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已经转向现在的基本稳定,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带来的PPI下降因素接近消失。另一方面,供给侧调整步伐逐步加快,随着结构调整,大量过剩产能通过资产重组、优胜劣汰退出,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降的因素也将逐步消失。所以,PPI降幅在未来将会呈现出逐月收窄的态势。

  此外,余斌表示,从CPI上涨的情况看,今年两会确定的调控目标是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从现在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在在今年完全可以实现。如果物价涨幅在3%左右,我们既不能说是通胀,更加不能说是通缩。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