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河南,每年4月底是水稻种植户的育苗时节。但眼下河南唐河县部分乡镇,农民们却在为种不种水稻犹豫。连年干旱,前些年政府修建的昂贵的农田水利设施却基本用不上,这让他们非常发愁。
唐河县是河南的产粮大县,以种植小麦和水稻为主,这两年天气干旱,水稻种植面积锐减,而政府这几年农业、土地部门打的机井基本闲置。记者在唐河县马振抚乡采访时,村民们说农田设施之所以用不上,主要原因是当时打井时,施工单位没按规定打到一定的深度,工程监理也存在缺位现象,致使打的井在干旱时抽不出水,有时勉强能抽出水,但是由于水泵、电力设施没有有效管理,损坏严重,也是形同虚设。而一些种田大户自费打的井虽然能抽上来水,但使用时需要一亩地需要交几十元的费用,成本太高用不起,如果距离较远,用着更不划算,所以干脆种植了耐旱作物。就拿去年来说,他们种植的玉米、花生就被旱焦了叶子,近乎绝收。
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拿出巨额资金来搞农田水利建设,如果钱花了,却没实际效果,实在可惜。记者在唐河县农村采访发现,一些小水利基础设施难以发挥作用的根源在于责任主体不明、管理机制缺位、责任追究不力。建设时,农户作为使用者无权监管施工质量,交付使用后,产权不明晰,无人管理导致损毁严重。一些农民和种田的大户也呼吁,今后小水利施工中应引入农民监管方,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建好的设施明确产权主体,最好由上级财政安排管理维修费用,有专人管理,有维修费用,彻底改变重建轻管现象。不要再因为个别部门、个别人的失职,而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损害粮食生产的大局。(河南台记者赵珊珊)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