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科技助推“云菜”发展 菜农找到增长点

2015年04月15日 2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马骞

    “‘十二五’期间,我们共开展蔬菜专项研究21项,投入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特别是萝卜胞质雄性不育抗根肿病结球白菜和娃娃菜新品种的选育,是云南省在这一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15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仁在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魅力彩云南·特色云系列”第四场安心云蔬篇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科技正助推“云菜”不断发展。

  云南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适宜蔬菜生产的区域,蔬菜已经成为云南省十分重要的高原特色产业。根据云南省的自然环境条件,全省蔬菜产业分为四个优势产区。一是以滇中地区为主的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区,海拔高度适中,经济发展较快,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通过改善栽培设施,全年生产各种蔬菜;二是滇东、滇东北、滇西北地区为主,属高海拔气候,夏秋季节生产适应冷凉的叶菜类蔬菜;三是滇南、滇西南地区和一些河谷地区,海拔低,利用冬春季节热量丰富的特点,生产适应热区的茄果类蔬菜;四是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特色蔬菜产业区。

  新品种选育:每年新增产值2.69亿

  围绕云南蔬菜产业发展需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开展了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蔬菜制(繁)种技术研究,蔬菜种子加工技术研究,物理、生物和农业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研究,蔬菜专用有机肥开发研究,高产、安全、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硝酸盐、亚硝酸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开展了白菜、甘蓝、芥菜、白花、青花菜、萝卜、辣椒、蕃茄、茄子、南瓜、生菜、莴苣等主要蔬菜种类的选育,选育出白菜新品种5个、芥菜品种2个、白花菜品种2个、青花菜品种2个,辣椒品种7个、蕃茄品种2个、茄子品种2个,合计22个。”李仁称,该院选育这些品种占生产应用品种10%以上,每年种植面积在15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100千克,每年增加蔬菜产量15万吨,按全省蔬菜平均价格每吨1795元计算,每年新增产值2.69亿元。

  质量安全:蔬菜专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上讨论的热点。李仁介绍说,对蔬菜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营养体和果实方面,所以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关注远远高于粮食作物。

  根据蔬菜消费正由数量消费型转向质量消费型的社会消费转型需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蔬菜病虫草害的生物、物理和农业防治技术研究上狠下功夫,在“十二五”期间,将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间套作、防虫网、太阳能消毒等方法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上,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40%以上。对于生产上片面追求产量,大量使用以氮素肥料为主的化学肥料,造成产品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含量过高,影响质量安全的问题,省农科院从蔬菜生产实际出发,一方面开展蔬菜废弃物通过发酵后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有机肥开发研究,同有关蔬菜企业一起,研制了蔬菜专用有机肥产品,该产品可替代80%以上的化学肥料。

  栽培技术:从种子到产品的技术链条

  在栽培技术方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将各单项技术集成和组装,形成一套从种子到产品的技术链条,从各个生产环节把控质量、产量和安全性。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工厂化育苗,结合喷滴管技术、深沟高墒、定向种植、合理密植等方法,一方面提高了移栽苗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再一方面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总之达到了菜农增产增收目的,亩均增产15%以上。

  李仁介绍说,在设施栽培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经多年的研究和推广,目前主导的钢架大棚和水泥预制架大棚已完全取代了简陋的竹棚,通过改善栽培设施,有些蔬菜一年可重复生产8次,是传统生产方式的2倍以上,相当于翻了一番的产量,即产量增加了100%。

  “云菜产业在科技助推之下,菜农真正从种菜当中找到了经济增长点,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全年种植面积达到1590万亩,比上年增加110万亩。总产量2340万吨,比上年增加60万吨。总产值420亿元,比上年增加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991.8亿元的21%,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6元的贡献率超过20%。”李仁称蔬菜也是云南省最大一类出口农产品,也是进出口顺差最大一类产品。(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