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们共开展蔬菜专项研究21项,投入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特别是萝卜胞质雄性不育抗根肿病结球白菜和娃娃菜新品种的选育,是云南省在这一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标志。”15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仁在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魅力彩云南·特色云系列”第四场安心云蔬篇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称,科技正助推“云菜”不断发展。
云南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适宜蔬菜生产的区域,蔬菜已经成为云南省十分重要的高原特色产业。根据云南省的自然环境条件,全省蔬菜产业分为四个优势产区。一是以滇中地区为主的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区,海拔高度适中,经济发展较快,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通过改善栽培设施,全年生产各种蔬菜;二是滇东、滇东北、滇西北地区为主,属高海拔气候,夏秋季节生产适应冷凉的叶菜类蔬菜;三是滇南、滇西南地区和一些河谷地区,海拔低,利用冬春季节热量丰富的特点,生产适应热区的茄果类蔬菜;四是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特色蔬菜产业区。
新品种选育:每年新增产值2.69亿
围绕云南蔬菜产业发展需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先后开展了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蔬菜制(繁)种技术研究,蔬菜种子加工技术研究,物理、生物和农业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研究,蔬菜专用有机肥开发研究,高产、安全、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硝酸盐、亚硝酸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开展了白菜、甘蓝、芥菜、白花、青花菜、萝卜、辣椒、蕃茄、茄子、南瓜、生菜、莴苣等主要蔬菜种类的选育,选育出白菜新品种5个、芥菜品种2个、白花菜品种2个、青花菜品种2个,辣椒品种7个、蕃茄品种2个、茄子品种2个,合计22个。”李仁称,该院选育这些品种占生产应用品种10%以上,每年种植面积在15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100千克,每年增加蔬菜产量15万吨,按全省蔬菜平均价格每吨1795元计算,每年新增产值2.69亿元。
质量安全:蔬菜专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上讨论的热点。李仁介绍说,对蔬菜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营养体和果实方面,所以消费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关注远远高于粮食作物。
根据蔬菜消费正由数量消费型转向质量消费型的社会消费转型需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蔬菜病虫草害的生物、物理和农业防治技术研究上狠下功夫,在“十二五”期间,将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间套作、防虫网、太阳能消毒等方法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上,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40%以上。对于生产上片面追求产量,大量使用以氮素肥料为主的化学肥料,造成产品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含量过高,影响质量安全的问题,省农科院从蔬菜生产实际出发,一方面开展蔬菜废弃物通过发酵后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有机肥开发研究,同有关蔬菜企业一起,研制了蔬菜专用有机肥产品,该产品可替代80%以上的化学肥料。
栽培技术:从种子到产品的技术链条
在栽培技术方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将各单项技术集成和组装,形成一套从种子到产品的技术链条,从各个生产环节把控质量、产量和安全性。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工厂化育苗,结合喷滴管技术、深沟高墒、定向种植、合理密植等方法,一方面提高了移栽苗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再一方面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总之达到了菜农增产增收目的,亩均增产15%以上。
李仁介绍说,在设施栽培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滇中地区,经多年的研究和推广,目前主导的钢架大棚和水泥预制架大棚已完全取代了简陋的竹棚,通过改善栽培设施,有些蔬菜一年可重复生产8次,是传统生产方式的2倍以上,相当于翻了一番的产量,即产量增加了100%。
“云菜产业在科技助推之下,菜农真正从种菜当中找到了经济增长点,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全年种植面积达到1590万亩,比上年增加110万亩。总产量2340万吨,比上年增加60万吨。总产值420亿元,比上年增加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991.8亿元的21%,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6元的贡献率超过20%。”李仁称蔬菜也是云南省最大一类出口农产品,也是进出口顺差最大一类产品。(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