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设36家哨点医院监测食源性疾病

2015年04月20日 08:31   来源:北京日报    方芳

  随着天气转暖,本市将进入腹泻、中毒等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今年,市卫计委在16个区县设立36家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以及时掌握本市散发中毒性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帮助市民严防“病从口入”。

  四成食源性疾病发生在家中

  食源性疾病即通过食品摄入到人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包括化学性的、微生物性的和动植物性的。

  国家食品评估中心日前公布了2014年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2014年监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55.4%;发生在家庭中的占总数的40.0%。2014年监测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已明确引发环节的事件1118起,占总数的75.5%。其中,单一环节中误食误用及食品加工不当为主要因素。

  国家卫计委曾表示,近年来由于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环境改变等,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原菌。原来认为不致病的病菌,现在也可能成为致病病菌。

  监测食源性腹泻及中毒

  本市食源性疾病发病季节性特征明显。据北京健康白皮书显示,以痢疾发病为例,一般从5月发病开始上升,8月达到发病高峰,9月开始下降。

  根据今年本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哨点医院将负责监测食源性腹泻病例和食源性中毒病例。凡是患者主诉由食品或者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拉肚子为主要症状的腹泻病例,患者主诉由食品或者怀疑由食品引起的,并具有由生物毒素、化学物质或者有毒动植物因素引起中毒相关症状的散发病例,都属于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的监测范围。

  今年设立的监测哨点医院包括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和平里医院、宣武医院、复兴医院、煤炭总医院等。哨点医院将负责采集食源性腹泻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掌握腹泻病例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提高聚集性病例的识别能力;同时对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开展药敏试验,为食源性疾病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指导。

  社区调查急性胃肠炎

  本市还将在社区开展人群急性胃肠炎患病状况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市抽中家庭中的常住人口,调查内容为其过去4周的急性胃肠炎发病情况。通过此项调查,了解居民急性胃肠炎患病情况,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掌握急性胃肠炎病人的发病率、就诊率和粪便送检率,为估计人群食源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及疾病负担提供基础数据。

  医生建议市民,坚持食品安全“五要点”,以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五要点”包括: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食物、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相关链接

  常见食源性中毒疾病

  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记者 方芳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