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成主要食品安全问题 详解常见致病细菌

2013年06月21日 09:40   来源:南国早报   

  剩饭在常温下放置一晚,里面疯狂生长的细菌可能会让我们上吐下泻;冰箱里“无冷不欢”的细菌在零下20°C的环境下还能活动自如,“染指”冰箱里的食物……食源性疾病听起来陌生,实际上我们每人每年几乎都会“中招”一两次,就是那些不明原因的腹泻和发烧。

  本次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卫生部门特别提醒,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专家详解广西常见的几种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细菌,以及它们最常出没的地方

  忽略

  九成食源性疾病未报告

  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拉肚子或发烧。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主任医师陈兴乐介绍,这很有可能就是食源性疾病在作怪。

  通常只有引起群体性发病,疾控部门才会接到报告,普通家庭里,这样的事件常被不明不白地放过了。如果不加注意,反复患病,会让肠、胃等消化系统受到侵害,还有些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脑膜炎、败血症等。

  食源性疾病,通俗点说,就是食物受到污染引发的疾病,其中,最主要的是由细菌引发的,这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只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约有90%的病例没有报告。在报告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据统计,每人每年至少发生1~2次食源性疾病。

  “即使是医务人员,每年也难免有一两次。”陈兴乐说,这是因为可能污染食物的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家里的厨房、冰箱,外面的餐馆厨师,很多意想不到的环节会让我们与细菌遭遇,败下阵来。

  情况一

  米饭隔夜,细菌疯长

  主角:蜡样芽胞杆菌

  危险地带:厨房

  危险因素:饭菜隔夜

  自己开火做饭的家庭,剩菜剩饭是难免的,怎么处理它们其实是门学问。陈兴乐曾参与处理过百色市的一起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当地一所学校有80多名学生饭后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最后,疾控人员在厨房的米饭中找到了罪魁祸首——蜡样芽胞杆菌。原来,那是头一晚的剩饭,在常温下放了一晚,颜色、味道都没有什么异常,谁知却放倒了一大片学生。

  陈兴乐说,蜡样芽胞杆菌本来就存在于环境、空气里,正常情况下因为数量少,不会致病。而且它耐热,饭菜煮熟后也会有,马上食用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放置一段时间,饭菜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它就会大量繁殖,其繁殖速度惊人,几小时后就足以致病。这种细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很常见,家庭中的腹泻、腹痛等,很多是它造成的。

  [ 专家支招 ]

  1.荤菜两小时易生细菌。由于肉类高脂肪、高蛋白,空气中的有害细菌附着上去后,繁殖速度更快。因此,荤菜在烹饪后两个小时内就应放进冰箱。

  2.剩饭菜别过6小时。剩饭剩菜的存放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上剩的中午吃,中午剩的晚上吃,最好在五六个小时内吃。

  3.叶类蔬菜别过夜。特别是隔夜的绿叶蔬菜,不但营养价值所剩无几,还会产生致病的亚硝酸盐。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